太子弘誉闻言,一边用手指敲击着桌案,一边沉思着。
张启功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有一伙人,在私底下给赵弘璟提供着资金,帮助后者积蓄力量。
至于究竟是谁,太子弘誉也不得而知。
不过无所谓,赵弘璟花费了大半年积蓄的那些可怜的兵力,早已被他派遣禁卫设法除掉了,如今的赵弘璟,只不过是丧家之犬。
唯一让太子弘誉感到顾虑的是,他至今仍没有找到赵弘璟的下落,因此他暗自猜测,赵弘璟是否有可能逃到赵弘信、赵弘宣、赵弘疆这三位外封的兄弟那边。
这三位外封的兄弟,与太子弘誉的关系并不是很和睦,庆王弘信就不用多说了,当年赵弘誉借“金乡屠民”一事将其一脚踹到宋郡,庆王弘信至今还未摆平难缠的北亳军,对他赵弘誉可谓是恨之入骨;而桓王赵弘宣,因为长皇子赵弘礼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对他赵弘誉抱持敌意;唯独剩下燕王赵弘疆,与他赵弘誉以往并未发生龌蹉,但是此人在北疆与桓王赵弘宣同进同退,因此与太子弘誉的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不,邀请诸兄弟回大梁见证登基大典的书信发出去已有十日,唯独肃王赵弘润应邀来到了大梁,其余赵弘信、赵弘宣、赵弘疆三人,皆没有任何动静。
想到这里,太子弘誉沉声说道:“赵弘璟的事,暂且放在一边,如今当务之急,是想办法让赵弘宣、赵弘疆、赵弘信三人前来大梁……”
听闻此言,张启功摇摇头说道:“话虽如此,但正如在下当初所断言的那样……恐怕三人不会中计。”说到这里,他暗示赵弘誉道:“在下以为,太子当另做打算。”
听到张启功口中那句“另作打算”,太子弘誉的面色便变得凝重了几分。
因为当初张启功在向太子弘誉献计时,有两条计策。
第一条,无非就是借“见证登基大典”这件事,将肃王赵弘润、桓王赵弘宣、燕王赵弘疆、庆王赵弘信四人骗到大梁,解释兵权。
这条计策,合乎情理,毕竟历代新君登基,同辈的兄弟的确是要到场见证,拥护新君。
但问题是,赵弘宣、赵弘疆、赵弘宣三人又不是傻瓜,在得知大梁这一年多来发生的变化后,怎么可能轻易前来大梁呢?——也只有以往就支持太子弘誉的肃王赵弘润,会如此干脆地前来大梁,虽然这位殿下此番前来,恐怕也是心存着某些别的想法。
至于第二条,那就是判定那几名兄弟的罪名,毕竟拒绝赴大梁见证新君继位,这是说不过去的,只要太子弘誉这边稍微运作一下,就能将“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罪名按在那几名兄弟头上。
只不过,这样一来,兄弟几人也等同于彻底撕破了脸皮,搞不好那几个兄弟会“矫诏起兵”,联手对抗他,到时候,国内说不定就会爆发一场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