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利用陪监权利故意针对考子罗嵘,命宗卫们扒掉其衣衫的某位八殿下,谁能想到五年后能手握十万大军,名震楚、韩、秦三国呢?
相信就连魏天子都未猜想到,因此才会乐此不彼地向沈淑妃与乌贵嫔讲述当年某个儿子的斑斑劣迹,实在是前后的反差太大,让人难以置信。
此时,寇正犹豫了一下,低声问道:“肃王殿下,下官有一事不明,能否请殿下为下官解惑?”
“寇大人请问。”赵弘润笑着说道。
只见寇正看了眼左右,随即压低声音询问了赵弘润一个颇为敏感的问题:“殿下何故不争大位?”
赵弘润心中咯噔一下,不由地想到了一些不好的事。
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是因为明确表示不争夺王位,这才使得似骆瑸、周昪、张启功、刘介等贤才纷纷投奔其他皇子。
“难道这寇正也是其中之一?”
赵弘润微皱着眉头看了寇正半晌,最终决定坦言相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或许,本王还未做好肩负重担的准备。”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不由地想到了他的父皇。
在他看来,要成为魏国的君王,就必须像他的父皇那样,将毕生奉献于整个国家,终身困于垂拱殿那个监牢内——任何无法做出这等觉悟的人,都不配成为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寇正喃喃念叨着赵弘润的这句话,神色肃然起敬。
不可否认,赵弘润虽然民望颇高,但他在朝野的声誉却一直不佳,简单地说,就是朝野承认肃王赵弘润的功绩,但对他的性格敬而远之。
比如说,“初次出宫便到花街柳巷厮混”、“在考场故意刁难罗嵘”、“打了兵铸局局丞李缙的外甥郑锦”、“一脚将上将军府府正晁文栋踹下水渠”等等等等。
不夸张地说,赵弘润除了在民间、在军方享受极高的威望外,除此之外在朝廷、在贵族圈子里,哪怕是在他姬赵氏的王公贵族圈子里,他的名声都很差,甚至于有不少人私底下骂他吃里扒外——明明是姬赵氏的宗族嫡系子弟,却将平民看得比贵族还要重。
当然了,近两年赵弘润在贵族圈子里的声誉小幅度上涨,因为三叔公赵来峪拉拢了一批贵族为他说话,总算是替赵弘润摘掉了“王室贵胄中的异类”的恶名,不至于再被举国的贵族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