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页

“李尚书的消息好灵通啊,贵部难道时时刻刻盯着我冶造局么?”赵弘润忍不住调侃道。

想想也是,他们冶造局今日这才制定出定“肃氏新规”这新的标准,结果,还没等太阳落山,户部尚书李粱便已清楚了解了“肃氏新规”,简直不可思议。

“殿下,这可不是玩笑的事啊。”李粱语重心长地提醒道。

见此,赵弘润抬手阻止了李粱接下来要说的话,笑着宽慰道:“放心,李尚书,‘新规’暂时只用在我冶造局……本王之所以要制定新的标准,那只是为了方便日后本王要做的事,并非刻意针对你们户部,也不是为了增加贵部官员的负担。”

听闻此言,李粱心中稍安,在想了想后,他试探着问道:“殿下的意思是,‘肃氏新规’仅仅只适用在冶造局么?”

赵弘润闻言皱了皱眉,有些不悦地说道:“李尚书可莫要得寸进尺啊。”

“殿下误会了。”见这位肃王面露不悦之色,李粱连忙说道:“微臣只是觉得,变更度量衡一事事关重大,一旦出现疏忽,将有可能导致全国混乱……殿下若要推出‘肃氏新规’,应当由六部商议、圣上裁决,较为妥当。”

“……”

赵弘润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李粱,淡淡说道:“李粱大人的意思是,单单我冶造局,并无变更度量衡的权利,对么?”

李粱显然听懂了赵弘润对他的称呼由“李尚书”变成“李粱大人”背后的深意,可是此事兹事体大,远比允许兵部、工部私造钱库重大地多,因此,他硬着头皮点头说道:“微臣以为,此事当由陛下与朝中六部商议裁决!”

“……”

“……”

赵弘润闻言一言不发,目不转睛地盯着李粱,而李粱亦目不转睛、坦荡地迎着这位肃王殿下的目光。

不过在心底,李粱忍不住还是稍稍嘀咕,因为他感觉,这位年仅十五岁的肃王殿下,其眼神较同龄人过于锐利了,仿佛是一柄利剑,要在他身上剜下一块肉来。

而就在这时,赵弘润忽然呵呵笑了起来,感慨地对李粱说道:“能与本王对视良久而无丝毫心虚愧疚,相信李尚书是真心为我大魏社稷着想……这样吧,本王与李尚书打一个赌如何?”

说实话,李粱因为问心无愧,并未是为了一己私利才来找赵弘润,因此,他并不畏惧赵弘润的眼神,毕竟众所周知,这位肃王殿下并非蛮不讲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