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页

“怎么可能?”吴中豪不是搞收藏的,对于文物也不懂,但是见于飞说这样看来很普通的瓶瓶罐罐竟然堪比黄金,吴中豪还是有些难以相信,按照他的想法,把这两箱东西打捞出来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要早知道箱子中装的是这些破玩意,他都有可能命令打捞人员直接放弃了!

要知道吴中豪虽然也护卫过几次古船的发掘和出水工作,但是这眼光可没有什么提升。

“于兄弟,老吴虽然说的有些过,但是以俺老孔的眼光来看,这些瓷器恐怕也不值什么钱吧。这些东西是不是有什么来历?”吴中豪说。

“什么来历我也说不太好,不过这些黑瓷从特征上来看,有点像建窑的黑瓷,而且距今恐怕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于飞说。时间自然是于飞通过混沌之气探查出来的,否则以他的水平连这些瓷器的窑口都认不出来,又怎么能分清楚年代?

“七八百年?”孔大山吓了一跳。他还以为这些破瓶罐也就是两百年左右的历史,而且做工粗糙,恐怕也就不会值什么钱,却没有想到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要知道在古玩界,大多数时候价格是与时间成正比的。也就是时间越久,价格越高。当然,这也只是大多数的情况。

“是的。”于飞的话语微微有些激动。因为往前倒推个八百多年,应该就是中国的两宋时期,那时候也正是瓷器繁荣的年代。汝哥官钧定五大名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虽然建窑并没有位列五大名窑之一,可这也只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并不能依照这个来简单的区分瓷器的好坏和价值的高低。像当初的龙泉窑,其水平恐怕并不在五大名窑之下。建窑窑址在福建,以耀变的黑瓷闻名于世,特别受到日本的推崇!想来,这些瓷器就应该是那时候进口来的。不过这些瓷器足底并没有“供御”、“进盏”等字样,应该不是宫廷烧制的贡品,想来价值也要低上不少。这让于飞不由又有些失望。

但是这一切却要说于飞却完全想错了。

第209章 日本瓷祖

建窑因宋时属建州而得名。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其中以黑釉瓷闻名于世。主要烧制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足底有“供御”、“进盏”字铭的,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这也是于飞判断这批黑瓷价值不高的原因。

黑釉瓷的兴盛与斗茶之风有关,因此多为茶盏的形式。黑釉盏的特征:胎含铁量高,一向有“铁胎”之称,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器物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和“曜变”及“鹧鸪斑”等有名的品种。目前日本所藏的闻名世界国宝级的“曜变”天目盏,就是建窑的作品。

在建窑黑釉盏盛名的影响下,各地的仿烧者甚多,除闽省的南至福清,北至武夷山的几十处瓷窑之外,其他省份也都有仿烧的黑瓷的窑口,不过水平、价值都与建窑黑瓷相差甚远。

这一批瓷器虽然艺术价值颇高,但是却与建州窑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于飞认为应该是其他地方仿制的黑釉瓷,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被不识货的小日本倒腾了过来,而且当成了与黄金等值的珍贵物品小心翼翼的珍藏了起来。真是没有见过世面。

“咦?这上面竟然有字!”于飞在一个梅瓶的底部发现了竟然刻有类似落款的字样。

“我看看,我看看。”孔大山连忙凑了过来,伸手便来拿于飞手中的梅瓶,毛手毛脚的样子看得于飞心中一哆嗦。真不知道他以前的古玩收藏是怎么混过来的。

“这是加藤?”孔大山不确定的问。

于飞点了点头。没有想到这批瓷器既不是建窑的产品,也不是吉州窑等窑口跟风制造的,甚至不是中国的!它属于日本“六大名窑”的濑户窑!甚至很有可能是加藤四郎卫门景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