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会突然提到那部电影?”斯皮尔伯格一愣,拍摄《辛德勒的名单》那段经历堪称他人生中最为痛苦阴暗的一段经历,每天都压抑在那种阴郁的气氛中,幸好只是一个短暂的经历,时间长了恐怕真的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
正因为亲身经历过那段难以忘怀的痛苦记忆,所以斯皮尔伯格此时更能够体会到萧逸臣郁结的心情,让他感到疑惑的是,萧逸臣究竟是在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才会产生这种极端的负面情绪,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更令人发指的罪行吗?
“我很想知道你究竟是在写什么?”
“一段充满苦难、仇恨的历史,一个和《辛德勒的名单》很类似的故事,不过这次的刽子手从德国纳粹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受害者也由犹太人变成了中国人!”
“你写的故事和南京大屠杀有关?”在二战历史中,斯皮尔伯格唯一能够想到的与纳粹残害犹太人并列的人类惨剧,就只有日本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萧逸臣点点头,他看着斯皮尔伯格的目光中隐隐带有一种期待,说了这么多,相比斯皮尔伯格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既然要拍一部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电影,萧逸臣除了自己担任编剧之外,还不得不在导演的人选上进行慎重的考虑。
华人导演基本是被排除在外,虽然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萧逸臣自己也被日本人当年在南京放下的滔天罪行所激怒,甚至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痛恨。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思才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作为一名电影人,萧逸臣知道想要拍出一部接近真实历史,经得住时间考验,能够为大众广为接受的电影,制作者的立场必须站在一个绝对客观公正的角度。而所有的华人导演,基本都不能逃脱这种情绪的干扰。即便是某位华人导演能够不偏不倚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拍摄这部电影,这样的安排也会成为别人攻击的把柄。何况要在全球引起足够的关注,华人导演还没有人能够挑起这幅重担。
最后萧逸臣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奠定了斯皮尔伯格在文艺片领域的崇高地位,加上他是广誉全球的电影大师,其影响力正是萧逸臣所需要的。
但是要说服斯皮尔伯格执导这部电影,难度应该是萧逸臣和斯皮尔伯格合作以来难度最大的一次。首先是因为这部影片的主题过于沉重,人类丑恶的一面被战争的魔鬼催化之后,留下的是一桩桩令人无法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人间惨剧。萧逸臣相信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动容,而电影导演作为人群中情感较为深刻细腻的一类人,所经历的痛苦也就愈发的深重。
在拍完《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斯皮尔伯格整整调整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多次借助心理医生的治疗,才从那种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之所以称得上伟大,是因为导演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所以导演经历的痛苦是观众都难以想象的。
这种滋味,在萧逸臣改编拉贝日记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能深切的感受到日本在战争中加之于平民的苦难,就如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纳粹的暴行留下的痛苦。无论是对于编者还是导演,这都是一场心灵的磨难。
接拍《拉贝日记》,势必会让斯皮尔伯格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这对于萧逸臣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当然除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当初在德国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小的阻力,虽然影片最后冲破重重阻挠,在公映的时候甚至请来了德国总理出席,但那是因为德国人自己愿意反思。
但情况换到日本肯定是行不通的,篡改教科书就已经表明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影片的拍摄必将会受到来自日本的重重阻力。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倾向于日本,这是由两国深层次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斯皮尔伯格如果拍摄这部电影,就要顶着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双重压力。涉及到这样敏感的政治话题,他是否愿意冒这个风险,萧逸臣心里并没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