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页

这个根本不用考虑,完全就是流氓条款……

凭什么自己已经负责了宣传,他们就只是负责给安排档期还有联系院线,就要直接分润一半的票房?别说李晨灿不同意,魏安生都觉得太黑了。

但是,到了现在,除了自己所在的新艺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之外,全国一线的,六大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他已经找了五家,这些店大欺客的地方条件都十分欺负人,都不可能真的被李晨灿所接受。

接下来就只能是二线的电影发行制作公司了。

帝国这边和原本李晨灿的那个时空不一样,在李晨灿的时空里,电影发行与上映,基本上只要能够通过审核之后,就可以由大的自由度,很多电影院线本身就有自己的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例如说博纳、万达之类的……

但这边,电影发行公司是不能同时拥有自己的院线的,这也是为了让电影在院线上的排片更加公平,依靠市场竞争力来让院线自由选择电影的上映,而不是一些发行公司在自己的院线方范围内拼命打压竞争对手,让自己的电影不管好烂都是大加排片。

但与此同时,电影制作方也不能直接找电影寻找上映,中间需要电影发行方的沟通,这不仅仅是规则,也是适应环境的需要——电影院线根本没有宣传能力,如果没有经过发行商的经手,电影上映只是浪费。

这样,李晨灿的《那些年》只有通过电影发行商才能得到上映,直接找院线那的确不可行,而且电影发行公司他们对电影的宣传已经有了固定的一套,他们对电影宣传、发行方面的能耐,根本不是李晨灿的个人工作室可以与之相比的。

所以李晨灿需要一个电影发行制作公司。

中国的电影发行制作公司,一线公司也就是有六个,这个和好莱坞七大电影制作公司有点对应,都是世界电影行业里的庞然大物。

这些发行制作公司有着强大的动员力,有着强大的发行能力,每年中国最终能够在电影院里上映的三百多部电影中,至少有85%是从六大电影发行公司里出来的。

往下的二线电影发行制作公司,在能耐和宣传强度上,跟一线的六个公司根本没法相比,他们发行电影也很少能够在院线里得到太大的排片,更多地发行制作就是包装一些小成本的片子,通过网络播放权、参加电影奖项得到一些好处来盈利,在院线发行上,他们的片子档期也完全是见缝插针,完全没有和一线电影发行制作公司硬碰硬的能力……

稍微硬碰硬一下,他们就得散架!

但现在,一线的发行公司根本谈不拢,就只能找二线了……

魏安生并没有报喜不报忧,而是把眼前《那些年》面临的这些情况全部和李晨灿说了。

李晨灿听到之后,久久没有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