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评语,已算是优中之优了。
青年大喜,道:“学生惭愧。”
有了这个评语,就等于是他的履历多了光彩的一笔,连王先生都如此看好他,那么将来一旦他进了京师,不少高官和大儒,只怕对他都会多有提携。
陈凯之知道,这个评语制度,绝不只是胡说八道,这里头是有其背景的,能下评语的人,往往是天下知名的人,这样的人本身就有巨大的人脉,而一旦某人得到了他的好评,人生的道路上,就多了不少的贵人,将来的前途,怎么会不限量呢?
大陈沿袭了汉制,虽然科举成为主流,没有沦落为上一世历史上的九品中正制度,可是这种品评制度的尾巴,却还留存下来,颇为风行。
那青年激动不已,就像是得了三好学生奖状似的,千恩万谢,方才退回席中去。
这时有人道:“今日恰好,还有一位俊杰,王先生说,从前曾听说过陈凯之,这陈凯之,确实是我金陵颇有文气的才子,此番他中了金陵府试案首,更是在天瘟横行时出力不少,连朝廷都有恩旨旌表,今日凯之就在这里,不妨就请先生品鉴一二。”
方先生的面上,已经露出了笑容。
陈凯之朝说话的那人看去,这人……呃,有点眼熟,似是某次,他曾拜访过方先生。
这是托啊。
方先生当然不会自己跑去说,我这门生好,哥们,咱们给个好评呗。
所以,这话得由别人来说出口,这个人,想必早就和恩师暗通款曲了。
而恩师和王之政本就有点交情,恩师这一趟,说穿了,就是让自己来镀金的。
想到这里,陈凯之不禁有些感动,无论怎么说,他知道恩师是很厌恶这种行为的,可偏偏,却还是带了自己来,还安排好了这一出,只希望自己这俗不可耐的功名之路,能够顺畅一些。
陈凯之站起来,道:“惭愧得很,学生当不起这样的夸奖。”
王之政打量陈凯之,道:“陈凯之,你就不必将你的文章拿来了,你的文章,老夫也略看过,在洛阳时,就有人抄你的文章给老夫品鉴过,你上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