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页

抓哇一地,许多躲入山林的明人,得到消息,纷纷向泗水汇集,近有万人之多,一下就帮助明军站稳了脚跟。

南洋的战事,或许还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而且明军将荷兰人困在马六甲后,明朝的商船早已重新驶向天竺。

当然,这存在危险,毕竟天竺南端有荷兰人的据点,荷兰人的武装商船会于此出没,但是海上贸易就是因为风险巨大,所以收益才让人眼红,驱使着人们前赴后继的进行贸易,而且明朝的海上商船,也配了火炮,并非任人宰割之辈。

南洋的事一时未决,可并不影响明朝的大局,北疆的事情也是一样。

金国突然出兵,可能是想拉吴克善一把,但是金国也并未有挑起大战的意思,只是在潼关和蒲津关,同明军发生了几场不到万人的战斗。

王彦估计金军的意图,一是牵制一下明军,为他的新盟友吴克善减轻压力,同时也有摸清明军战法、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意图。

金军没有大打的意图,怕真的引火烧身,所以掌握的分寸很到位,而明朝也只是将这次冲突定义为边境摩擦,只需河南和山西的驻军就能应对,不需要朝廷增派兵马,也影响不到明军扫荡蒙古,开拓关外的计划。

从二月底开始,关外的积雪逐渐融化,山海关开关,第一批入辽的三十多万百姓,从此出关,向辽河平原进发,与此同时明军也开始大举出关,一部集结于大同,一部集结于辽宁。

在辽西走廊上,前行的队伍足有数十里长,渤海上也有大批的海船穿梭,将大量的农具以及粮食,送到辽河口。

这次明军进攻蒙古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大同,那里集结了一万义从和五千多山西的骑兵,负责扫荡漠南诸部,一部是从沈阳出发,攻击科尔沁蒙古,主力是三万横冲马军。

军队的行动,由将领们负责,张家玉主要是负责安置迁入辽宁的百姓。

到三月中旬,辽河两岸的平原上,已经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第一批填辽的三十万百姓,将被安置在这里。

这日,他先在辽河口的码头边,迎接了从天津卫坐船到此的王夫之,然后便领着他一路巡视,迁辽百姓的安置情况。

辽河平原十分肥沃,努尔哈赤造反之前,这里至少生活了两百多万人,一度十分繁荣,但是现今以成为荒芜的原野。

此时辽河的冰面已经融化,两岸的冰雪也以消融,远处不时看见有滚滚的浓烟升起,那是官府组织百姓烧毁树林,准备建屋和开垦土地。

“中堂大人,这次入辽的三十万百姓,下官准备沿着辽河安置,设立三个县,每县十万人。一设在辽河口,就叫营口,然后再恢复辽中和辽阳两城。”张家玉与王夫之打马而行,他一边走一边说道:“如今我朝海运发达,将这些百姓安置在辽河两边的平原上,生产出来的物资可以通过河道,便捷的运到营口,再从此转海路运到江南,江南的物资也可到此再通过河道运往各地。这比走陆地运输,要省时省力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