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根钉子在,义武军节度使孙方谏,在定州就做不到只手遮天。而将来郭威如果有意整顿河北,位于太行山脚下,临近拒马河李家寨,便会成为摆在河北众多诸侯背后的一步妙棋。至于联庄会和李家寨的存在,符合不符合朝廷规矩,那对于枢密副使郭威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只要他稍微动动嘴,自然会有人上赶着将联庄会从一支民间结寨自保力量,直接升格成军寨。届时,履历清白,数月之前又曾经在易县建立过杀贼之功的刀客郑子明,顺理成章就会被委任为一方巡检,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注1)
然而这些都是弟兄们之间的事情,与呼延琮和太行山群贼有什么关系?双方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情,凭什么要替他接手被麟州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
“二,宁,宁兄弟,你且听某把话说完!”被看得额头上汗珠乱冒,呼延琮将自己的眼睛努力挪到一边,大声补充。“某家不是那没良心之辈,欠了你的人情还要再赖上你。某家,某家真的只是想给山中的一部分人找条活路。你甭听外边传言说,某家坐拥太行山弟兄好几十万,那,那都是虚的。事实上,山中大部分人也靠种地过活,跟外边没什么两样。若是按照朝廷的规矩整编,能当兵吃饭的,也就是几千人。剩下的,要么去麟州那边种地开荒,要么就得自生自灭。某家想着,反正都是开荒种地,在哪种不都是一样?这定县周围,也到处都是无主荒田。他们来了,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你需要付出的,只是给他们一个正经百姓的名分而已。”
注1:巡检,五代地方武职。最早设立于后唐庄宗时期。掌管一县或者数县的地方武装,级别不固定,视所掌握的兵员人数而异。水浒传中,关胜在最初的职位便是巡检。明代后,巡检成为县令之下的固定官职,低于县尉,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长。
第三章 收获(三)
只要一纸文告,证明来定州安置的男女都是良善百姓,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的丁口,并且这些丁口还自带安家费用,无须宁子明再操心分毫!这笔买卖,怎么看,怎么合适!
然而,凭着对呼延大当家人品的认识,宁子明却不太敢相信自己有能耐从此人身上占到任何便宜,先皱着眉头沉吟了片刻,随即笑着拱手,“承蒙大当家如此看重,宁某感激不尽。然宁某毕竟刚刚于此地立足,人微言轻,很难插手地方上的政务……”
“那姓孙的已经把他自己送上门来了,你岂有不狠宰他的道理?”不待他把话说完,呼延琮腾地一下跳起来,大声打断。“况且他既然已经变成了文官,政绩就得摆在第一位。一年之内,全县丁口翻倍,如此泼天大的功劳,他,他恐怕做梦都会笑醒,怎么可能怪你多管闲事?!”
这话,可就与他呼延大当家的粗胚形象格格不入了。非但暴露出了他对太行山两侧民生情况的清晰把握,连他对官场规则的细致了解,也一并展示无疑。
定县因为距离汉国和辽国的临时边界太近,以往曾经多次遭受战火。每一次都是兵过如梳,匪过如篦。连续数年折腾下来,全县人口已经降到了不足唐末时的两成。并且剩下这两成人口,眼下还要么集中在县城附近,要么集中在太行山脚下。在县城和太行山之间,则是大片大片的无主荒地,一个又一个废弃的村寨。每每到了晚上,狼和野狗的号叫声不绝于野,鬼火绕着空无一人的村庄滚来滚去……
如此恶劣的现实情况下,想要恢复市井繁荣,想要收取充足的税赋,吸引和安置流民就成了地方官府的唯一选择。朝廷方面从休生养息角度考虑,也把安置流民垦荒,当成了地方官员重要政绩审核目标。所以如果宁子明能出面担保,从太行山里头出来的百姓不再重操旧业,县令孙山就只会唯恐出来的人丁不够多,绝对不会因为这批人的出身问题,就硬将已经砸在自家脑门儿大功向外推!
“如此,宁某倒可以勉强一试!”虽然不像呼延琮一样满肚子都是心机,宁子明悟性却不差,很快想清楚了其中关翘,轻轻点头。
呼延琮立刻大喜,唯恐他反悔一般,迅速敲砖钉脚,“那咱们俩就说定了,墨家回去后就安排小乙带着人过来找你。咱们趁着入冬之前,先安置上一批。只要他们能顺利落下脚来,其余的在明年开春后,就好办多了!”
“这么急?”宁子明警觉地皱了下眉头,低声质疑。
“不抓紧点儿时间,怎么赶得上明年春播!这摆弄土地的事情,向来最是严苛,春天时多耽搁三五日,秋天是往往就意味着少收两成的粮食!”呼延琮摆摆手,又开始信口开河。
跟这种人打交道,你若是不时刻留着神,肯定会被他粗豪的外貌和举止所蒙骗。宁子明吃过亏,所以干脆选择直来直去。不管呼延琮把理由说得有多动听,都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见他,猛然间把手一摆,大声打断:“既然如此,宁某届时就多花费一些心思盯在上面,尽量不辜负大当家所托便是。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