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利使吞言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1867 字 2022-08-27

“王命不可违……”沮授深吸了一口气,他的眼底飞速的闪过一丝得逞的光:“但到底是共事多年的故友,能让人少吃些苦,也算是弥补我心头憾事。”

贾诩似若没有察觉到沮授语气里的喜悦,将双手藏在了袖子里。

很快,在随后关于樊稠的争论中,沮授异常的保持了沉默,没有了他这样说话耿直、气势刚强的人出面,其余人也都不敢贸然带头。于是樊稠杀良冒功的事情,明面上暂时以太尉董承的示威压下而告终。

曾受到樊稠劫掠的魏郡豪强们吞不下这口气,但随着冀州刺史王邑的到来,冀州其他郡的士人渐渐开始将视线转移到王邑本人身上,一时没有再集结起来对樊稠进行攻讦。

王邑虽然是大儒刘宽的弟子,但因是凉州北地人,声名不曾远扬。冀州士人费力搜罗讯息,也只知道王邑在河东太守任上是以温和而坚定的施政风格著称,仗着河东豪强几乎绝迹以及皇帝的大力支持,坚定不移的贯彻着朝廷的每一项制约豪强的政策。然而冀州的具体情况与河东的并不一样,尽管经历过公孙瓒与袁绍之争、朝廷征讨河北等战役,以及皇帝对部分参与叛附袁绍的豪强进行的狠厉清算,但冀州到底是大州,豪强世家在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他们完全可以对王邑形成强大的反对阻力。

在王邑开始奉诏逐一清算冀州叛附豪强的时间里,彼等豪强有些不愿束手就擒,仗着坞堡家兵抵抗诏命。皇帝本来想带着大军继续留在冀州给王邑坐镇,威慑河北宵小,从而将新政的框架基本搭起来,但他已经在关东拖延太久了,已经到了必须要返程的地步,所以只留下冀州典农中郎将于禁带领李典等兵马助王邑剿抚叛逆。

建安四年,七月二十六。

皇帝的大驾刚刚渡过黄河,还没到雒阳,就听到了刘表从荆州传来的奏疏——皇帝的老师、太仆赵岐死了。

太仆、都亭侯赵岐在东征之初,就奉皇帝之命南下襄阳,实行贾诩所提出的‘弊荆’之策,联络荆州豪强、士人,软硬兼施,迫使刘表半推半就的为朝廷东征筹措大量人力、物力,将荆州多年积蓄一扫而空。加之蔡瑁、黄祖等人配合甘宁率军东下,一年半载的东征时间里,荆州一直老老实实、安安分分,其中大半的功劳都要归在赵岐身上。

赵岐已经九十多岁了,经历了几代皇帝,亲眼见证了汉室由盛转衰,又如何从天下崩坏重现中兴气象。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他就病重了,那时候他强留着一口气,对在荆州意外相遇、曾经的救命恩人孙嵩说道:“汉室尚未兴复,我今日若死,如何得以瞑目!”

而当时被皇帝收回镇南将军职务的刘表也不希望皇帝的老师死在自己的居处,于是到处为他寻医,甚至上疏请皇帝从长安调来张机为他诊治。只是赵岐年岁太大,身体元气枯竭,再好的良医也无济于事。直到听见皇帝彻底收复河北、攻破南皮的消息之后,赵岐这才满足的溘然而逝。

刘表惊吓至极,赵岐病死在他这里,固然不是他的原因,但他此时生怕自己有什么过失被人抓到,万一皇帝因此嫌恶他,他以后还会有什么活路?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