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页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讨论出个暂时的结论来。想根本性的解决穷困和饥饿问题,最好的办法大概只有让这些本来就远离工业社会的百姓成为工业社会的一员,与工业社会建立起紧密的关系。

这些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们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结果而无比振奋,想做到这点的难度和成本远比在这些地区缺粮的时候送粮下乡要高很多。广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民朝在南海扩张很快,大量广西人口移居南海或者进城,导致人多地少的广西居然空出了很多土地。广西政府认为把那些在贫瘠地区的人民移居到比较富裕的地区来是对大家都好的事情。

想是很容易想出美好未来的,实际执行起来之后完全不是那回事。和汉人亲近的当地土人不用费太大力气就下山了,和汉人不亲近的土人对此兴趣有限。更糟糕的事情是土人对政府邀请他们下山的理解和政府的本意大相径庭。土人觉得汉人政府把这些地送给他们了。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种想法不需要有什么高深的文明程度就能产生。后来出现很多土人拦路设卡或者抢掠过往人等的事情。广西地方民风彪悍,加上冥顽不灵的土人数量毕竟非常有限。政府下了重手,派遣重兵上山抓捕。把人都抓到之后,烧了他们的山寨,毁了他们的糟糕的田地,强行把这帮人压倒山下的平地居住。逼着他们学习新的生产技术,学习新的语言,学习新的生活方式。

本来好端端的事情,硬是搞到土人觉得自己遭到巨大痛苦,而试图提升土人生活水平的政府也觉得很痛苦。整个行动中死了这么多人,产生了这么多无辜受害者。大家觉得自己比窦娥都冤。

后来云贵地区就吸收了广西的失败教训,他们只是在土人缺粮的时候送些粮食给他们。愿意主动追随政府的,政府自然欢迎,给政策给出路。不愿意追随政府的,只要别犯事,政府也不搭理他们。当然,对于土人敢出来拦路抢劫的,那是一定要抓到枪毙,绝不宽赦。在这等恩威并施之下,土人倒是对政府满是感激啦。

如果从彻底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讲,把人民都变成工业社会的一员无疑是治标治本。如果从现实和成本来看,通过漫长的时间让这帮人能够自由选择的成本无疑是最低的。作为官僚集团的顶端,到底是要政绩,还是要省钱。他们各持立场无法统一。

本着向只为提供给官僚权力的人负责的最基本原则,汪海洋把一份报告递交到韦泽办公桌上。里面是两方完整的讨论结果。官僚们并不喜欢在没有必要的时候把事情做绝。既然不清楚韦泽的态度,大家就各持己见,等着都督做出决断。

第220章 发酵(五)

国务院解决了一个问题,接下来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有关考虑北京是否适合成为迁都对象的事情就撂给了国务院。

都督想迁都的消息几年前就有过。都督在广州,整个广东乃至岭南发展的都很好。从广州迁都到南京之后,长江流域快速发展起来了。相比较这两个地区,淮河以北的经济发展速度很一般。以都督到哪里,哪里就能快速发展的过往经验来看,迁都到北京无疑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妙法。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很容易就被传播,唯一的问题在于“没人想去”。

作为满清的首都,北京在一众官员的心目中大概类似妖魔鬼怪的巢窟。国务院也有人去过北京,去过那座城市的同志把北京与南京做比较,然后得出“就一大点县城”的评论。好吧,现在的南京人的确觉得北京过于寒酸,更现实点讲,他们觉得除了几座城市之外,南京之外的地方和乡下区别不大。有些同志干脆做出了如下建议,“都督胸怀天下,四海为家。是大豪杰,大英雄。我等觉得迁都是大事,需要从长计议。”

汪海洋也不想去北京,作为南方人,对于寒冷的北方自然有一种畏惧。大雪纷飞,滴水成冰,路上的积雪能够埋过脚面,这样的地方只怕是太苦寒了些。可他作为总理,必须执行都督的命令。无视了自己与其他人的想法和态度,汪海洋就开始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这个消息能到国务院,保密性也就谈不上了,韦泽很快接到一众老兄弟们的质疑。

“都督,你这是要扔下我们不成?”先来的是退休的胡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