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光复军南下直奔抚州的消息,曾国华发现自己面临一个三选题。要么是留在抚州继续作战,或者是带着部队离开抚州,又或者曾国华自己以“丁忧”有理由离开抚州城。无疑,曾国华做不出放弃抚州的选择,他甚至很欢迎光复军进攻抚州。除了在抚州城外加设竹签以及陷坑阵地之外,曾国华还在城南埋伏下了一千清军,准备在光复军攻打抚州城的时候,派遣这支“奇兵”突袭光复军侧翼。若是能够成功,城内的清军开城杀出去,就能一举重创光复军。
7月5日下午,光复军抵达抚州城外30里处,开始扎营。
7月6日,也就是曾国藩、曾国华兄弟的父亲二七的那天,光复军部队分成了四队开始包围抚州城。这个行动完全出乎曾国华的意料之外。他知道光复军部队数量不多,与城内的清军相比,光复军没有兵力优势。在这样的局面下,光复军依旧分为四队包围抚州城,这到底是在玩什么把戏?难道是光复军对自己非常有信心,认为可以四面围住抚州城,将城内的清军一网打尽不成?
看着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直奔城南,曾国荃也调动了城内的部队,准备在城南部队和光复军开始战斗的时候出城夹击光复军。
在城头的隐蔽处,曾国华用千里眼观察着光复军的部队行动。与湘军的保守谨慎不同,光复军的部队行动敏捷,所有行动都不是排成阵列前进。却见光复军一千人左右的部队排成了二十余支纵队向南进军。有些纵队还带着马匹拉的火炮。这和湘军采用的整齐的阵列完全不同。
曾国华最初心中还感叹光复军跑得够快,可看了一阵,他发现光复军的纵队竟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抚州城南城门进发,大有堵住城门的意思。另外有五百人左右的部队分成了十余支小纵队,竟然直奔南边埋伏的湘军方向而去。
第115章 天国分崩(十六)
部队在集结的时候已经做过放松和伸展的动作,筋骨拉开之后,官兵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非常从容。大伙很快整理完自己的武器,静静的等着战斗命令。
“同志们,跟紧各部队的指挥员,服从命令。”光复军战前强调的内容也格外简单明快。
“出发!”“出发!”各个部队指挥官纷纷喊道。部队以纵队向着敌人方向开始前进。
曾国华此时也在城头观看光复军的行动。身为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完全以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作战要诀领兵打仗。曾国藩主张看地形时不要带太多人马,人多目标大,倘若太平军见到发兵来攻,战则容易折大将,走则要堕士气。所以带三五随从,轻装简行即可。而观看敌人敌情时候更要小心,没必要大摆排场。曾国华此时换上了清军普通士兵的军装,只带了两个随从在城头观阵。
见到光复军的纵队行动,曾国华皱了皱眉头。纵队行军并没什么稀奇,这本就是千百年来再传统不过的行军模式。然而光复军的纵队数量却是太多,而且各个纵队之间貌似并无从属关系。这就比较奇怪了。
冷兵器对战,必须组建战阵。在这个火枪对战的时代,战阵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以横队迎敌,为了能够连续射击,部队排成三排横队甚至更多横队都是最基本的模式。而光复军在传说中是非常讲究横队迎战的。据说光复军甚至能够排开横队,走出去几里地还能保持部队的战线还能勉强维持直线。湘军每日里苦练,也是在向这种方向努力。
现在曾国荃看到的光复军却没有组织横队行动的迹象,他们仿佛放弃了排开整齐队列的打算,只顾着埋头行军。光复军这是准备闹什么幺蛾子呢?曾国荃实在是想不明白。
看着光复军大概有五百余人排成纵队直奔在城南埋伏的清军方向,曾国华已经明白,埋伏的部队被光复军发现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让曾国华感到紧张,湘军对此也早有准备。回到城下,曾国华命令城内的湘军出击。
城南方向上的光复军总共只有一千人左右。埋伏的湘军有两营人马。湘军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城内湘军此时又派出两营部队,前后各一千人,加起来有两千人的部队夹击一千人左右的光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