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页

不过赵松和他那个营没急着离开,因为再过三天,赵进就要在临清城前阅兵,皮岛军士营也在参加之列。

现在临清大宴的客人们已经到齐了,他们也是这次阅兵的观众,这次阅兵,一方面是对北伐大军的褒奖,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武勋威严,另一方面则是展示实力,让那些光是耳闻而没有亲眼见过的山东豪强们知道赵家军的强大。

能参加阅兵的只有这次北伐阅兵各旅团队,赵松的皮岛军士营之所以能参加,是因为他这次所去的地方凶险异常,这个营有资格和那些立下大功的旅团队相提并论,这场阅兵就是对他们的壮行。

赵家军从天津城向南开拔凯旋的时候,临清城就已经开始为这个阅兵准备,李巡检父子出面操持,这个时候已经和先前不同了,一听是赵家军的大事,那真是上下踊跃,出钱出力,唯恐落于人后。

说起来有些讽刺的是,李家父子毕竟仅是豪强,虽然在临清城甚至东昌府手眼通天,可毕竟仅是运河上的巡检,统管全局,动员民力上不值一提,即便是一直在深耕经营的云山行和农垦田庄也是如此,他们倒是有足够的动员力,可不是盘子不够,就是鞭长莫及,出头办事的居然是临清知州衙门,知州默许,下面六房吏目和差役以及白身快手等,全部动员了起来,或者摊派,或者组织,各司其职,却是将这个场面操持了起来。

临清城南门处已经被清理干净,那边本身就是运河货物的堆场和仓库所在,有足够的空地来承接阅兵,观礼之类的也不复杂,在场的观众只有两种,赵进和其他人,被邀请来观看的山东豪强们没有座位,他们都是站着观看,给他们这个待遇足够了,至于参加阅兵的部队,大胜归来的赵家军各旅团队可不缺什么精气神。

第1293章 临清大阅

六月的山东白日里已经开始热了,全副披挂,整齐列队行进,这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而且自山东进入北直隶之后,虽然一场场大胜,可行军和战斗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从那时到现在,从赵进到下面的士兵都疲惫辛苦,没怎么休息过。

不过没什么人为这次阅兵叫苦叫累,武人每日里在营内辛苦训练,在战场上浴血拼杀,这些事没有人旁观,也不会有人旁观,而森严的军纪决定他们没可能去横行霸道,耀武扬威。

人都有彰显自己,表现自己的本性,武人们自然也是如此,他们也想让人见识到他们的武勇和强大,并为此而震撼,让众人敬仰,可平时哪有这样的机会,甚至大家以为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大家心底深处,多少还有点文贵武贱的传统,大家毕竟长在大明,尽管他们自己是武人,可还是这么想。

到了这个时候,赵家军的武将士兵们开始想到了更深一层,赵进原来不仅仅给他们好处和实惠,还要给他们荣耀和地位,在静海大胜之后,士兵们甚至队正们都在议论,说今后会怎么样,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咱们算是跟对人了,咱们卖命跟着进爷打天下,进爷肯定不会亏待大伙,咱们这代有了家底身份,就让孩子好好读书,毕竟坐江山还是读书人好处多。

大家都看到大明是个什么样子,那些卫所里的指挥和千户们,自家是世官将门,却供子弟读书科举,不就是太平世道这舞刀弄枪不值钱,要读书有学问才金贵。

可到了现在,很多脑筋清醒的人突然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进爷所做的和大明不同,似乎也和评话传说里那历朝历代的传统也不同,进爷对武人的看重,并不仅仅因为他自己是武人,也不是因为现在需要武人,就是一种看重,一种纯粹的敬重,或许一代代做个武夫不是什么坏事?或许吧,没什么人能下判断。

只有想得多的才会想到这些,更多的人只是兴奋,彰显武勇,展示威风的兴奋,旅正团正们一遍遍的检查,不愿意漏过任何细节,也不想自己率领的营头在阅兵上出丑,被兄弟部队看笑话,下面的士兵们整理自己的兵器,洗刷马匹,擦拭兵器,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

临清阅兵的那天清早,临清城的城门只开了北边的一个,进出办事的人都只能在那边进出,而且阅兵的南门处不得前去,这也是为了秩序和治安,但这阅兵对临清城内的人来说并不是封闭的,临清城墙大家可以上去,居高临下观看,视野其实比城下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