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酒醉后思想放恣,挥洒无拘束的缘故,所以王羲之信手写来,不但行文优美,而且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
尤其是全文中二十多个‘之’字,更是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其后华夏行书的绝代佳作!
相传,当王羲之酒醉醒来之后,又写了几遍,但是却都不及这醉后信手写来的好。
他曾因此感叹:
“此神助耳,何吾力能至?”
因此,他自己对这幅佳作也十分珍惜,将这贴《兰亭集序》当做传家之宝。
其实,这个所谓‘神助’,如果按照张劲以《武林三国》的理论分析的话,就是王羲之本就是有着十级书法水准的大宗师,加上因为酒醉,不知不觉晋入‘入神状态’,所以才写出了水准达到十级的《兰亭集序》,所以当酒醒后,因为脱离了难得的‘入神状态’,自然就无法再现神奇。
闲话少叙,继续说这贴字的故事。
后来,《兰亭集序》果然作为王家的传家宝传承了下去,王羲之死了传给儿子,儿子死了传给孙子。
如此,一直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才因为智永少年出家,没有子嗣,而在死前将之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辨才和尚同师傅智永和尚一样,也是酷爱书法。所以,深知《兰亭集序》的价值,将之视为珍宝,藏在自己卧室房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里。
后来喜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这件事,就多次派人索取。结果辨才和尚推说不知真迹下落,瞒混了过去。
后来李世民见强取不成,只好改为智取。
于是,李世民就派了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的样子与辩才接触。
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借机与辩才和尚讨论书法。并拿出几件王羲之的真迹给辩才和尚观瞧,结果这个六根不净的和尚不淡定了,炫耀、攀比之心,无法遏制。
看过萧翼拿出来的几件王羲之真迹之后,很不屑、很得瑟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