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页

就如那入口即知的烈酒,虽然醉人,但是量浅的人,往往因为它毫不掩饰的酗烈,而浅尝辄止。如果不想醉,往往能逃开醉酒的境地。

而张劲的这‘良相’美酒,则如古之擅政者,就如那些古之‘良相’一般,不需直言犯上。只需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般,醉人于不知不觉,醉人于心甘情愿的愉悦之中。

与那些屡犯龙颜的直臣相比,良臣显然更胜一筹!

就如魏征、寇准、包拯般的直臣,以直言抗辩名传史册。虽然这些直臣以倔强不阿,在遇到明君时得到重视,直谏得到采纳。但是他们的态度也往往触怒了君主,即使是明君在上,也使得他们的建议得到采纳的难度非同小可。而其本身,甚至往往不得善终!

如果遇到昏君,就如比干遇到商纣,最终结果更只能是‘剖肝沥胆’,自撞廷柱而亡。

而良相则不然,良相往往进可辅佐社稷,助明君开创一代盛世。当事不可为的时候,退也可以明哲保身。

良相者,就如唐初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如汉初的萧何、宋时的王旦。

这些人虽然不如直臣一般对政见直言不讳,不惧忤逆。甚至有些良臣名声不彰。

但是,他们的政见却能通过一个十分婉转和缓的方法阐述出来,让上位者听到如沐春风,得到如获珍宝,得到上位者心甘情愿的主动采纳,施行起来更是因为上下一心,皆不抵触的缘故,而不遗余力,内耗极小,最终效果完美。

所以,才有那些诸如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之类,一个个在史册璀璨的盛世。

虽然说这些直臣同样各个功在社稷。但是真要说道社稷辅佐,这些良相的功劳,更是远远大过直臣。

所以,魏征、寇准、范仲淹、包拯,他们也只能被称为‘直臣’、‘名臣’、‘名相’,但是却不足以称为‘良臣’、‘良相’。

而张劲的‘良相’美酒,就是能让人不知不觉的喝下,心甘情愿的醉去,如同良相一般。

……

张劲有些‘王婆卖瓜’似的为自己的‘良相’美酒做了一番解说后,这才重新把话题转了回来:

“何叔叔,我这酒名为‘良相’,其酒性也如‘良相’。品起来似乎不烈,但是却醉人于不知不觉中。”

张劲对于‘良相’的一番见解,似乎让何爸爸颇有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