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船周围那些驾驶着渔船,原本准备靠到淮安军战舰附近施展手段的水贼们,一个个吓得魂飞天外,根本不敢停下来救援落水的袍泽,头也不回就将渔船往岸边划去。
另外四艘漕船上的蒙古押队,却像疯了般,挥舞着钢刀,勒令炮手们加快速度与淮安战舰对射。船上的水手们,也被拥队官拿刀子逼着调整船舵和木帆,继续向阿拉伯船靠近。(注1)
他们船大,他们船上的将士多,如果能靠近淮安军进行接舷战,依旧有足够的把握,将局面搬回来。
然而,他们却太小瞧了对手的实力。
淮安战舰的几个舰长们,都是水师统领朱强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个人至少都有八个月以上实际指挥经验。岂肯以自己之长就敌军之短?立刻努力调整方向,让自己船身始终与对方保持着三四百步距离,不断用炮弹伺候敌人。
一时间,双方炮来炮往,将水面砸得像开了锅一样热闹。
不过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当那些充当“添头”的小渔船都被迫退出战场之后,双方的战果却都变得乏善可陈。
在没有瞄准具的情况下,三百到四百步,也就是另一个时空四百五到六百米的距离上,用原始的火炮对轰,能不能打中,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运气。
特别是水面被炮弹砸出无数波涛后,船只上下起伏得极为厉害,连瞄准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更甭说让炮弹飞向制定的目标。
于是乎,河面上轰轰隆隆,炮声不断。敌我双方共九艘船只在河心处兜来转去,打得浊浪滔天,水雾弥漫,却半晌也不见新的伤亡。
相反,双方船上的炮手和水手们,经历了最初的紧张之后,却越来越沉稳,动作越来越有节奏感。
特别是四艘漕船上的色目炮手,发现淮安军也不过如此而已,竟然慢慢提升了射击频率。将船头上的千斤重炮打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隐隐已经不在淮安军的火炮之下。
“呯!”对轰多时之后,一枚从六斤线膛炮里飞出的弹丸,终于又建立了功勋。砸在了蒙元水军旗舰的主帆上,将木制的船帆砸得碎屑乱舞。
巨大的漕船,立刻摇晃了起来。船上的操帆手在押队官的催促下,手忙脚乱脚乱地降下主帆,调整副帆方向,焦头烂额。
淮安军的战舰看到便宜,不约而同扑将过去,调整炮口,冲着主帆破损的蒙元旗舰猛轰。
蒙元水师的另外三艘漕船却主动放慢速度,用身体将旗舰挡在队伍最后。同时拼命朝淮安军战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