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美十三州那样目无君上,多半也是这个缘故——英吉利的君上在大西洋对岸,根本没功夫去管那些人人持枪的北美暴民。
“相公,募集资本的事情您不用操心,现在已经有很多商人表示要投钱了。”
钱度笑眯眯接过话题,回答道:“江都、明度的事情下官不知,但是塘沽市是下官管的。只要这份《盟约》能通过,咱们塘沽市立即就能筹集到两百万贯!”
两百万贯虽然不是小数目,但是对如今大明十大商市(江都、临安、泉州、沈家门、广州、明都、雷州、莆田、定海、北京)之一的塘沽市而言,筹集起来也不算费劲儿。
“有两百万贯……倒是能做些事情了!”孔玉笑眯眯地点头。“若是江都商市和明都商市也能筹到这个数,北明洲三城的建设至少可以开始了。”
第844章 在香港
大明天道七年十月,香港。
这座位于不列颠岛上的新兴海港,不仅是大明大西洋舰队的主要锚地,还是英格兰王国对外贸易的要冲,同时也是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
随着英吉利海峡对岸沦陷于蒙古人的铁蹄之后,这里就成为不甘心当四等欧、五等欧的西欧中上等人物的避难之所。来自莱茵河畔和尼德兰底地的商人、工匠,从巴黎大学流亡而来的教师和学生,从法国、德意志、波兰等地逃亡来的贵族、商人和教士都在这里汇集。这些流亡者带来的不仅是人口,还有大量的财富、产业和知识,使得香港这座城市日益繁荣兴旺起来。因为需求强劲,来自遥远东方的商品也开始在这里流动,许多逃亡到香港的西欧商人和工匠,也开始生产贩卖他们粗劣的手工产品。
整个城市喧嚣而嘈杂,各种民族和肤色的人交错往来。一队队的车马不断往来于码头和市区。包着铁皮的木轮碾得街道石板上火星四溅。穿着破旧锁子甲的流浪骑士腰里别着长剑,好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看着四周店铺的中文招牌——挂中文招牌的店铺大多是为了时髦,中世纪的欧洲文盲遍地,别说中文,就是英文在英格兰也没有多少人能写能看。在香港这里,现在和中国(赛里斯)搭点边的东西都能流行,连走在大街上的行人,只要有俩钱的,都穿上了中国式的衣冠。
当然,流浪到此地的还有很多难民。香港市内到处都是乞丐,在街头巷尾穿来穿去。
还有许多从德意志和卡斯蒂利亚雇来的佣兵,穿着熟铁渗碳的“钢甲”,持着丈二长枪,在香港城的城门口站岗巡逻。仿佛在告诉这座城市中的居民,残酷的战争还在继续!
整个城市,充满了一种上升的活力。
这就是塞拉西·所罗门和他的助手赖福初到香港时间看到的场面。
“所罗门先生,我们不贩卖黑奴的吗?为什么到英格兰来?这里有黑奴?”
说话的是赖福,现任大西洋特许贸易商会的帮办,同时也是赖氏商行的老板。他现在已经上了台阶,再不是想当初那个红彤彤的贫下中农赖福,而是黑良心的贩奴商人赖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