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页

“江户和仁川,朝廷把领事机构撤出去,其他问题先维持现状。今后怎么办,大方向有了,具体的执行没有做好方案,先放一放。海外联盟作为大明的一部分,对大明执行的是全面开放的政策。”说到这里,陈燮停下了,端起茶杯喝一口,对面的两位表情轻松了许多,因为苏领事的问题引发的危机,看来已经基本解决了。陈燮只要求他们撤出来,没有继续追究的意思。既然如此,细节的谈判就是今后的事情。

“思华先生,外交部门今后的方向,在下这个主管阁臣一点头绪都没有,还请多多指教。”钱谦益这个时候开口了,问题问在点子上。

“成祖年间,大明有机会通过海贸变成一个超级大国,可惜因为目光短浅,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现在也不晚,我们可以合作,对周边的国家,文武并进。以武力开道,迫使周边小国屈服,然后以文教化之。通俗一点就是军事、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渗透,具体一点就是军事打击之后经济掠夺,一切为了军事、政治、文化的手段,都是为了大明的经济利益服务。实际上大明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已经很深刻了。现在大明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加深一下。总的来说,就是让周边国家在军事手段面前屈服之后,全面接受大明的文化。官方文字必须是汉字,交流的时候必须说大明官话,周边国家的市场必须对大明全面开放,通过这些方式,把这些国家慢慢的变成大明的一部分,或者是汉语文化圈的一份子。”

两人听的是目瞪口呆了,钱谦益这个礼部尚书,更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才好。陈燮根本就不管他怎么想的,继续道:“这种事情有欧洲国家已经做了一百多年了,仁义道德解决不了大明内部的问题,同样解决不了外部问题。所以啊,还是现实一点,对内继续讲仁义道德,对外就必须讲这些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他们再好,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套理论在这个时代绝对占据主流市场,大明这帮人精英阶层,别说异族了,就算是同胞做奴才的现象比比皆是,大户人家蓄奴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寻常了。所以外族这个东西,在大明被歧视太正常了。陈燮没打算是扭转这个观念,甚至还在刻意营造一个氛围,大明的人就是高人一等。

“思华,你的意思是远交近攻?”钱谦益的反应也是很快的,陈燮摇摇头道:“只说对了一半,这么说吧,欧洲国家已经从中古世纪的迷雾中走出来了,奴役这些国家的成本太高。所以,我们跟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加强经贸合作,互惠互利,做好文化侵略的长期准备。”

钱谦益摇摇头,表示不明白,陈燮也觉得自己表达的不是那么清楚,想了想道:“这么说吧,今后的五百年内,整个世界的人都会自觉的学习汉语,华元是这个世界上异国贸易之间的结算货币。算了,我估计这么说你也还是不会明白,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派人去欧洲,与欧洲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将欧洲的情况传回来,加快大明对欧洲的了解。”

钱谦益再次陷入了思维停顿之中,实在是脑子里之前没这根弦,传统的大明理藩院,玩是万国来朝那一套,派人出去算几个意思?

第七百七十四章 灭藩

很多东西这个时代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不过对陈燮来说,理解不理解不重要,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对大明的内阁而言,他们关注的焦点肯定不是什么欧洲列强,是个大明高官,首先考虑的都是陈燮这个对大明正统最大的威胁。万里之外的欧洲,谁能顾的上。

陈燮想做的事情,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这里不能不说,一个历时人物给了陈燮灵感。这个人是英国人,名字叫赫德。这个执掌大清海关的英国人,在不断的帮助英国加强对清朝的影响力的同时,打造了当是唯一跟“清廉”两字个沾边的政府机构,清朝海关。

近代史上的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金融,通过借款抵押,慢慢的侵蚀了清朝的海关,一直到盐税。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大家自己去找资料看)。

内阁不是要钱么?好说,这个钱从哪来?让陈燮自己掏腰包,伤害自己的利益来满足大明的需求,这种事情陈燮才不会去做。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解决这个矛盾。陈燮的想法就是拿下海关的控制权,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大明没有海关,只有船舶司,因为贪腐严重,走私成风,天津、福建两地的船舶司,根本就没有收入的增长可能。既然你们的人做不好这个事情,那就交给我来做,而且通过协议的方式,确保朝廷每年的收入比现有收入多的多,甚至还是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

好了,一旦这个事情达成了妥协,陈燮和朝廷都不会有损失。至于那些利益受损的人,最多一年就会被清理干净。抵抗的人肯定是有的,不过没什么卵用,在绝对的实力碾压过来的时候,要不跪求生路,要不灰飞烟灭。就算是再牛逼的人,在内阁和陈燮达成妥协之后,反抗的结果都是一个下场。这就是陈燮的计划,先控制海关,再通过金融来侵蚀大明的每一个角落,一直到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全部被控制之后,这个古老帝国自然随着陈燮的指挥棒去行动。至于军事冲突这种事情,按照人类的尿性是必然的。不打几次,不会老实的。陈燮早就做好了打的准备,就是要通过外部的压力,迫使这个大国内部主动要求进行变革。

一旦有那么一天,变革自然是脱胎换骨,而不是现在的这种形式上的毛坯。应该是大多数人希望这个国家进行一场变革,按照陈燮的预计,最早发生冲突的地方,应该沿海各省,其中江南是最大的可能性。根源自然是教育,陈燮推行的义务教育模式,最多十年就能让一代人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