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很强大,大明没有外患了,现在的蒙古鞑子,全都在给大明养羊、养牛,换取粮食和生活用品。你还别担心他们跳,从科尔沁到察哈尔,赤峰、承德、乌兰察布、包头等地都有驻军,甚至大漠深处的库伦,都有一支大明骑兵在驻扎。这些军队驻扎在这些地方,明着说是保护商路,打击马匪。实际上就是占山为王不走了,起一个监视的作用。但凡草原上有点什么动静,首先就得过这一关。
至于说到蒙古的老爷们,哪有心思跟大明打仗啊,都在享受羊毛贸易带来的巨大好处。只要多养羊,粮食有了,穿戴有了,奢侈品也有了。打?打个屁啊,给老子养羊去。这些人都学会了不要养山羊,要养从泰西传来的绵羊,这种羊出的毛多,还不啃食草根。
最重要的还是贸易的相对公平,以前的大明商人来了,那叫一个黑心。现在的大明商人来了,虽然依旧黑心,但是不敢过于黑心。各地的驻军,一旦接到蒙古部落的举报,就会对黑心商人采取行动。抓人罚款都是轻的,个别黑心的连人带银子都给你黑了,草原太大了,死几个人你都不知道死在哪。
言归正传!李遇知的提案摆出来之后,御前会议的气氛就不对了。取消各地总督之后,陈燮就无法在兼顾三省之事。实际上陈燮一直挂着这个头衔的意义不大,山东已经基本放弃了,江南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唯一真正意义上是陈燮地盘的,无非就是辽东。
这个议案最大的作用,其实不是什么实际地盘,而是想让陈燮在江南的一切举动,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这样一来,陈燮的身份就尴尬了,你一个内阁大臣,不在京师好好呆着,你长期留在江南算什么事情?还有就是顺便挤兑一下皇帝,让他为难一下,顺便瓦解朱慈烺和陈燮隐形的联盟关系。
这也算是对陈燮的一个有力的反击了,但是作为皇帝的朱慈烺,在这个时候却比较冷静。看穿了文官集团的用意之后,朱慈烺不怒反笑。觉得这个人真是太蠢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在搞过去那一套。先拿个大义名分来做文章,然后在抹黑再搞臭,最后是总攻。
对此,朱慈烺决定把问题丢回去,很干脆的点头道:“朕以为可行!并且提名陈燮为下一任首辅的人选,请御前会议讨论。”朱慈烺算是给陈燮带坏了,说话也是半文半白的。
这个时候内阁才想去来,卧槽,夏天到了,距离秋天的内阁廷推不远了。
第七百零二章 真诚无私
这才是朱由检给儿子留下的大招,真正意义上的大招。而且是根据朱慈烺和陈燮这个组合量身打造的大招。内阁成员廷推产生,问题是皇帝手里有两个权利,一个是内阁首辅的任命,一个是内阁成员的廷推的提名。
明朝的政治人物一直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需要靠个人道德水准来支撑。这个人要是被人抹黑成道德败坏,就得自己上表请辞。有的给皇帝当傀儡的,比如严嵩这种,皇帝不让他走一点事情都没有。还有就是成化年间的万安、刘吉、刘翔这三位,属于皮厚的类型,死活赖着不下来,根本不要脸,说的就是这一类了。
总而言之,内阁首辅这个位置,决定权是皇帝掌握的,这一点朱由检保留下来了,朱慈烺继承下来也没去改。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廷推的程序是这样的,在京文官三品以上自动纳入廷推范围,然后根据选票多少来决定,取出最前面的十人,交给皇帝顶多次序。
这样一来,皇帝提名的陈燮,就必须进内阁,理由很简单,这是朱家天下,皇帝提名的人被选掉了,文臣集团想干啥?要造反么?你们口口声声说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呢?你们的道德水准呢?真有人敢这么干的话,要被天下人的口水淹死的。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陈燮必须是首辅,如果是别的人来当这个首辅,没准就被其他内阁成员架空了,问题这是陈燮啊,他担任首辅的话,谁有信心架空他?远的不说,廉政公署是你掌握在陛下手里的,其他内阁大臣就算自己是干净的,能保证下面的门生弟子是干净呢?对抗的结果自然毫无疑问,手握廉政公署的皇帝,一旦跟首辅陈燮联手的话,拿什么来挡?
想到后果,一干内阁大臣和六部官员都哑火了,额头上冷汗密密麻麻的。让陈燮进京来任首辅,那是想都不要想的,这种日子想想都觉得暗无天日,陈燮那个折腾的本事,大家都见识过。不让他进京,那就得让他继续呆在江南,问题是大明的税赋,占比重最大的就是江南,其次是辽东,然后才是山东。南洋那边还没设税收机构,具体数字还没有。这么一算就更不得了了,大明的财政命脉等于捏在陈燮的手里。是个文臣都接受不了这个,万一哪天真的有变,大明的财政一家伙断了七成的来路,那还怎么玩?
现在更可气的是皇帝开了金口,要取消总督这个编制,提案的李遇知就成了一个靶子,被大臣们的视线之箭万箭穿心。看看,都是你惹出来的事情,把你能耐的。李遇知放炮,是你存了心思的,之前没跟大家打招呼,自以为是拿住了皇帝和陈燮的要害,没想到人家的反击如此猛烈,一时间心神都乱了,根本想不起该怎么应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