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

京师一场地震之后,余波却没有太大的动静。魏藻德如愿以偿的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进入了内阁,成为了排名最后的一位内阁大臣。这场闹剧的最大受益者,令人意外的落在了洪承畴的身上,他这个挂名的礼部尚书,扶正了!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礼部。

大明是极为重礼法的时代,很多大学士都得挂一个礼部尚书的名。而实际上的礼部尚书,也是内阁的次辅的绝对人选。相比之下,工部尚书,就属于冷门单位了,排在了最后一位,挣死了都不可能是内阁大学士。这场闹剧很快就平息了下来,朝廷里恢复了平静。

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却在掀起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咨议局这个新的机构,因为朱慈烺在华亭的出现,直接引发了一场地震似得的反应。整个江南官场都意识到,咨议局的监督权力,看来皇帝是在玩真的,不是做个样子,给个虚名而已。

因为咨议局这个写在规则里的对大明各级官场的监督权力,其地位直接超越了那些有功名却没有官职的乡绅。就算你曾经做官,但是现在在野,也无法对朝廷指手画脚。顶多是通过自己的关系,在朝廷中发热。咨议局就不一样了,他们只要有明确的证据,就可以用各级咨议局的名义,检举各级的官员。这个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各县的咨议局选举,正是在这么一种氛围下开始的,其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就算是陈燮,也低估了这个权利对这些工商业者带来的诱惑力。等到秋收结束了,各县的选举才算一一结束,然后是各府的议员汇聚一堂,进行省议员的选举。没个府的名额都是有限的,议长一个,副议长两个,秘书长一个,副秘书长一个,这五个人自动晋级为省议员。同理,县咨议局的成员,自动晋级为州府议员。一个府有五个省议员名额,一个州只有三个。州府的议会产生结果之后,省咨议局也开始了选举,产生一个五人领导机构。这个竞争就更为激烈了,为什么如此激烈呢?很简单,根据咨议局的规则,只有这五个人,才有质疑省一级官府的发言权,虽然前提是他们需要掌握足够的证据。但是这个监督权力,却足以让人发狂了。老子能对巡抚大人指手画脚了,这还能扛的住啊?

第五百六十二章 有关真理

咨议局的风波过去了,新成立的江南咨议局,得到了皇帝朱由检的高度重视,并亲自派来最信任的太监王承恩,赶在成立的当天咨议局的当天出现,宣布了一道旨意。

什么意思呢?省一级的咨议局成员,赐举人出身,府一级的咨议局成员,可纳捐为监生,县一级的咨议局成员,则赐进士出身。这道旨意下来后,别说整个江南了,整个大明都哑口无言。皇帝这是要干啥啊?如此的一意孤行?更为意外的是,整个大明官场,集体失声。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动摇大明读书人绝对地位的事件,商人在这个事件发生后,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举动,说明了朱由检在长期依赖文臣治理天下,却毫无一点成效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如果没有陈燮这个人物的出现,朱由检是不会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陈燮这个人物,带给朱由检的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大局,还有大明朝万世不易的希望。看见这个希望之后,朱由检自然敢于下注,要做一个千古一帝。

崇祯十六年底,朱由检面临的国内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天灾还在肆虐,但是得到了有利的财政支持后,赈济的工作在进行,大明的百姓只要有口吃的,就不会造反。军事方面,孙传庭已经完成了驱赶的任务,逃亡木邦的张献忠、罗汝才等辈,兵力不足五千人,辎重丢的一干二净,根本就成不了气候了。这时候只要大明自己不犯错,那就没有太大的问题。朱由检做出了一个决定,马祥麟为云南总兵,镇守边境,以防张献忠杀回头。其余各部,陆续返回京师,自百战精兵中挑选25岁以下精锐,充入新军之中,取代过去的京营。原先带兵的勋贵,必将慢慢的退出军队中,成为大明朝真正意义上混吃等死之辈。

这个时候,朱由检把朱慈烺送到陈燮身边的目的,才算是图穷匕见。大明官场已经彻底的看清楚了,这不是一代皇帝的意思,而是要把这个意思贯彻到两代甚至更多代皇帝的心中。大明朝的变革,迎来了一个由不得你变还是不变的时代。一个以陈燮为未来大明外朝中坚核心的构图,清晰的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皇帝或者会短寿,但是陈燮在家伙,现在看上去也就是三十不到的样子,怎么看都是能活很久的货色。

一边在高度肯定咨议局,一边朱由检又颁布了一道诏令,让内阁重新审议考成法,把咨议局监督作为一个打分标准,结合京查一起,新编出一个考成法来,交给皇帝审议。什意思呢?就是让内阁领衔,把考成法拿出来,京查之外,搞一个咨议局监督打分的机制,作为官员是否能得到升迁的标准。这一招真是太狠了,对于官员来说,真是无法忍受的一件事情。被同类监督就算了,那些咨议局算得什么?就在百官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准备着,只要有人站出来挑头,就跟着一起上的时候。江南传来了另外一股风暴,立刻把大家的吸引力抓住了,新的考成法这个东西,居然不是主要话题了。

这顾风暴是怎么回事呢?起因还是《明报》这份媒体引发的,十月底,一篇文章在明报的头版刊发。名曰:格物致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署名为陈燮,也就是说陈燮撸袖子赤膊上阵了。

文章的内容就一个,什么才是格物致知的正确解释,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格物致知的最初意思,不是什么后来大儒们解释的那种,而是另外一个意思。通过格物,解释这个世界上看见的一切事情的道理,这才叫格物致知。那么,怎么才能得出这个结论呢?单纯的空想,根本就不解决问题,甚至会发生歪曲圣人言论的现象,并且严重的误导后人。世间万物,表象背后,都有其必然的道理,通过格物,去找这个道理,掌握其中的道理和规律,这才叫格物致知。

这篇文章出现之后,整个文人阶层出离愤怒了。以前陈燮在其他领域搞风搞雨,大家忍一忍也就算了。这一次,是在他们自以为绝对统治的领域来指手画脚了。居然敢于颠覆圣人,敢于颠覆先贤,这个怎么忍?

南京国子监、太学,这两个地方数百学生在报纸刊登的当天,就站了出来,堵在陈燮的家门口。一定要陈燮给个说法,他们高呼“为往圣继绝学”“圣人先贤不容亵渎”的口号,浩浩荡荡的在陈家大门外一百多米外带着,死活都不肯走。甚至有人直接在原地竖一块牌子,上书:不道歉,宁饿死。言下之意,就是要用绝食的方式,抗争陈燮这个三省总督的不当言行。他们倒是不敢继续往前走了,因为士兵在路上列队,刺刀对着他们,大有再往前走,就捅过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