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页

严格意义上来说,科举是一种当前最公平的选官模式,没有之一。为什么单纯的只考四书五经,制定这个规则的初衷,现在的人不得而知当是朱元璋的想法。就算是陈燮,也只能是一个猜测。老朱这个家伙太霸道了,他从来都是制定规则,那种规则在他看来对大明江山永固有利,他就制定出来。不服气,那就剁了你,一句废话都不带跟你说的。朱元璋连《孟子》都敢玩删节本,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可以说,科举到了朱元璋手里,才算是彻底的变成了一种完全没有活力的暮气沉沉的手段。朱元璋制定的一切规则,都在围绕着两个字“治内”。老百姓都绑在土地上,不要四处乱跑,多生事端。利用礼教来束缚人的思维,灌输奴性的思想。一切都是方便统治者驾驭普通百姓为出发点。

老朱绝对是个聪明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在他身上也没有能避免。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如何会看不到历史上王朝兴替的教训?他们肯定是看见了,只是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有区别。宋明两朝,都在阉割本民族的武力,直接导致在对外的战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清朝其实也一样,都没能避免被外来强大的势力打的落花流水的命运。

三巡酒后,两位来客放下酒杯,卢象升很不客气的开口问:“思华,陛下在议政之事,提出科举改良一事,你以为如何?”陈燮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反问一句:“你们以为如何?”

杨廷麟笑道:“二百多年的规矩,说改就改,怕是很难。”

卢象升则露出担忧状道:“大明科举的根子,还是在教化上。思华在辽东、大员两地,给百姓发火枪一事,不知初衷何在?”这话还是比较客气的,没说陈燮煽动百姓做暴民就不错了。对这个事情,反对的声音满天飞,卢象升也是强烈反对的。开什么玩笑,百姓手里有火枪,还怎么教化?官员稍微严厉一点,就怕百姓要打他的黑枪。

从这个事情联系到科举改良,卢象升的思维还真是很特别,但是这两者之间,真的没有联系么?其实是有联系的,不过藏的很深而已。卢象升能感觉到,但是没弄明白。科举改良,毫无疑问会引起连锁反应。直接导致学习的风气发生变化,农学也好,数学也罢,都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个东西一旦进入科举,可想而知基层办学的方向会发生什么改变。到时候不用强迫,学生都会自己去学。不学这个,你拿什么来考科举?一旦自然科学之风兴起,很自然的就会影响到其他层面。这其中就包括了所谓的纲常和礼教,到了一个程度,迟早会有人发现所谓的“天命”是扯淡。手里有了火枪的百姓,你还能拿礼教来束缚他么?一旦利益受到伤害,礼教能管住说理的家伙?说到底,陈燮就是包藏祸心,奔着礼教去的。只不过手段非常之隐蔽,在辽东,陈燮打着对付建奴和鞑子的幌子,在大员,那地方大明还真不太关心,被划到海外去了。

陈燮早有腹稿,听到卢象升的问题,很自然的就开始忽悠:“建斗兄,你是读过史书的,也是当过官的。有两个问题,我想你是很清楚的。第一个,历史上那么多王朝兴替,哪一次不是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作为序幕?江山永固,不在所谓的教化,而在百姓有衣食。可是现在的大明,你觉得衣食有保证么?为什么?我告诉你,洪武十四年,举国人口五千九百八十七万,而今人口一万万八千万。人口是会增加的,但是耕地不会增加。人口的基数越大,增加的速度就会越快。那么请问,怎么解决人口增加和土地不变之间的矛盾?一旦将来人口达到一个更大的数字,那么请问,用什么来养活百姓?就算是年年风调雨顺,我看这点土地也养不活那么多人。更不要说,还有土地兼并的问题,每一个朝代都无法解决。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一个王朝的奔溃就是迟早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续,移民辽东、大员,我们的百姓过去了,那是跟本地人争生存空间,说的不好听的,争一切。你觉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东西就那么多,你拿去了我就没了。不给百姓发枪,他们移民过去跟送死有什么区别?移民的目的在于缓解内陆的压力,没有不断向外扩张的思想,国家迟早被人口压垮。没有足够的武力,拿什么来扩张?大明要想江山永固,就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对内,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对外,不断的扩张,夺取更多的土地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陈燮说的口干舌燥,卢象升听的目瞪口呆。这些问题,对他来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说句不好听的,就算他是亲民官,百姓的死活他又能顾的了多少?而陈燮说的这些东西,听起来就是很高大上,很有远见的样子。

第五百一十五章 远景

陈燮不动声色的完成了歪楼的工作,让卢象升和杨廷麟放弃了追问科举态度的问题。这一招实属无奈,这个问题太敏感,陈燮不想跟他们谈这个问题。这年月的大明,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落后,西方国家还没成长起来,是个大明人都敢拍着胸部说天朝上国。你跟他们说这个如何那个如何,基本上白费口水。这玩意,就是让利益来推动。

朱由检要科举改良,那是因为对文臣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怎么改变能力的问题,考试之前就得进行学习,不然你中了进士,到了地方不懂政务,还得重头学。有的官员,干脆就什么都不懂,还不爱学。结果很自然的做个狗屁不通的官,地方上的事物处理的乱七八糟。大明朝搞到现在这个程度,朱由检很主观的认为,这是文臣不力的原因。丝毫没有想到,这是他家的老祖宗埋下的祸根。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但是他的精力旺盛啊。后来的皇帝,哪有这个能耐,所以搬出太监来搞了个内廷,掌握批红的权利的太监叫内相。

文官在朱元璋的手里,就是一群秘书类的存在。后来的皇帝们,也就是朱棣能跟他差不多,换别人全都瞎。问题是朱元璋搞的八股取士,这玩意太尼玛坑了。这个还真的是制度问题,得改。朱由检也是被这帮文臣弄的快疯掉了,这才想着改科举。

“思华,据说陛下还要改内廷?你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么?”杨廷麟恢复的比较快,想不明白的问题就不想了,反正陈燮说的很有道理。卢象升一听这话,也竖起耳朵来。

“嗯,有这么一回事。陛下不希望内廷过多的影响到朝政,所以打算改良内廷。具体的章程,外廷票拟之后,送内廷披红。必须在三日之内回复,就算不以通过,也要注明理由。遇到重大事物无法决定,再交给陛下裁断。重要的有一点,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得把外廷的票拟打回票。”陈燮对外是这个解释,对内则是告诉朱由检,做皇帝不要事事都去操心,诸葛亮就是累死的。把握住主要的方针大政就行了,权利上一手抓兵权,一手抓财权。只要拿住这两个权利,大臣们玩不出什么花样来。

这两年吃够了苦头,朱由检对陈燮说的话深以为然。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武将还不能打仗,外患无法抵御,内乱平息不了。这种日子他是过够了,所以才要改良。

这俩听了陈燮的话,心里还挺高兴。君臣之间的信任,这些年越来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