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回到后院,看见等在这里的杨文聪,立刻上前拱手笑道:“龙友,机会来了,正好一起自习参详一二,做的漂亮一点。”说了面见陈燮的过程后,杨文聪笑道:“这个陈阁部,真是不简单。先这个胸怀,就不是东林那帮人能比的。”

阮大铖笑道:“不提这个了,还是一起看看此文。”

看见希望的阮大铖积极性直接爆表,反复阅读,甚至都能背下了,这才摸着胡须道:“此文读罢,方知阁部大人之胸怀。看看这里,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魏忠贤横行之时,辽饷从来都没断过。所谓的正人君子上了台,把持朝政之后,辽东兵变接踵而至。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私利战胜了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面前,有的人选择了维护私人利益。这不由不让人想起三国之时,曹操南征之时,多数大臣主张投降的原因。本质上,跟今天这些人反对商业税,反对开海,本质上惊人的一致。”

杨文聪点点头道:“此诛心之语,中的也!”

两人连夜赶工,第二天一早,一份改过之后的雄文便诞生了。名字也改成了“公私论”。

文稿派人送到陈燮这里,看完之后,陈燮拍手叫好,这家伙的文采的确很牛。立刻让人把头条的位置留下,明天一早的新一期明报上就用这篇文章了。而且这家伙,既然搞了个笔名叫海友,陈燮一琢磨便知道,这是阮圆海和杨龙友之意。可见就算是小人,也有朋友。

陈燮想了想,写了一篇编者按。这些年走遍中原,看到的是赤地千里,人吃人的惨剧真实的发生在面前时。不禁要想,在天灾面前,为何国家如此无力?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如何选择?大明养士二百年,为何在本朝政局如此艰难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士挺身而出呢?大明到底怎么了?读完这篇雄文,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陈燮这一招挺混蛋的,就是发现了问题,把问题丢出来,然后不说怎么解决。狗屁的陷入深深的思索中,这尼玛就是往上公知流、搅屎棍的论调。一般的人,被这种论调一煽动,就尼玛不管不顾了。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实际上这里头什么都没说。

当然现在不说,不等于将来不说,陈燮就是先给这些人上点眼药,让他们也知道知道厉害。不出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这篇文章刊登在《明报》的头版头条的时候,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说的不好听一点,这文章就是在挖一些人的祖坟了。

什么叫“阉党且不忍为之者,正人当朝,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什么叫“当此黎民如煮,君心如火之际,唯有登州陈思华挺身而出,外击建奴,内平民乱。余者皆不足为道也。”

这一棒子下来,真是打的无数人头晕眼花,脑袋里全是小星星。脸都被撕下来了!

第四百七十六章 舆论造势

话说这种文章,大概也就是阮大铖这个家伙愿意写了,换个其他文人出身的人,首先得掂量自身的立场问题。阮大铖这个家伙就一个立场,谁给我做官我的立场就站谁这边。这种把节操塞在裤裆里,赤膊上阵的劲头,实在是这个时代难得一见。

当然阮大铖也不是傻子,之前肯定权衡过厉害。陈燮这个总督本身太过于特殊了,文的武的,人力财力,君王的信任,那是一样都不缺。这样的大腿抱着确实比较放心。

在家等了一日,看完自己写的文章,阮大铖也是一头的冷汗。当时为了投名状,不管不顾的写了,现在看看都觉得心虚。自己就是大地主,没少挖国家田赋的墙角。事情都做下了,阮大铖也顾不上后悔了,死死的保住陈阁部的大腿才是正经。

这篇文章见报之后,整个江南士林都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了。根本就没人敢于正面迎战,很简单的道理,再往深了掰扯,涉及的问题过于敏感。这些民间的缙绅,哪个没有一点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朝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其乡人必然以田地投献于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大家都这么干,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好在这篇文章只不过在谈论公和私,真没往田地上扯,没往别的上头去扯,那就还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