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朕自有安排,暂且先让宜儿等几日吧,朕估摸着,这两日间萧睿也该回到长安了。”
※※※
朝会。
听着依旧喧闹的朝臣上奏议立庆王李琮为太子的声浪,李隆基一反常态,渐渐变得不耐烦起来。这种不耐烦之态,落在殿中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林甫眼里。李林甫心里一跳,又是一阵狂喜:莫非,是萧睿即将或者已经秘密到京?
李林甫正在揣测间,却听李隆基沉声道,“诸位爱卿休要争执了,朕已经决定,册立盛王李琦为东宫太子!”
此言一出,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也说明,皇帝立储的决心已经下了。
众臣大惊,立盛王之前不过是一种传言,皇帝这些日子并没有正式表态。但今日却出人意料地表态了。
户部尚书裴宽心里一急,急急出班跪倒在地,朗声道,“皇上,臣有本奏!”
“说。”
“皇上,在诸皇子之中,庆王殿下文武双全,才德兼备,众望所归,是东宫储君的不二人选……而盛王殿下,不仅年幼且毫无才学声望,皇上弃明珠而捧暇玉……”
“皇上,臣附议裴大人。”
“皇上,臣也以为,庆王殿下比盛王殿下更适合储君之位,还请皇上三思!”
……
……
在裴宽的带领下,支持庆王的一干朝臣不厌其烦冒着公开得罪盛王李琦的风险,进行了狂轰滥炸一般的上奏,说得李隆基头昏脑胀,烦不胜烦。但他还不能不听,只能耐着性子微笑倾听。
立储事关大唐江山社稷,李隆基不能独裁,最起码,也要做足面子上的功夫,充分聆听群臣的意见和建议——这便是所谓的议储之仪。这是从太宗皇帝朝时传下来的朝廷礼制,李隆基不能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