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页

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不服刘表的决定,在赵云率军抵达襄阳之前起兵造反,结果被部将魏延斩杀,黄祖之子黄射在混乱之中逃往江东。孙坚得知黄祖造反不成,黄射来投,二话没说,让人砍下黄射的头颅送往襄阳。

贾逵本为文臣,后来统率申息军,如今又转为文官,自然是轻车熟路。他抵达襄阳之后,先后拜访了蔡瑁、蒯越和马良等人,安抚众人一番,对这些人在荆州的任职并没有立即进行调整,依旧按照刘表离开时的人事安排进行运转。赵云作为贾逵身后的最大后盾,前来荆州时,刘和让他带着幽燕军、申息军、振勇营和振威营,可谓兵马雄壮,不惧任何一股势力。

魏延杀掉黄祖之后,很快掌握了黄祖的部队,他本就是刘和当初布置在荆州的一枚暗棋,如今刘和的大军前来,他自然是立即旗帜鲜明地表示了效忠。

刘表麾下还有文聘、黄忠、霍峻、刘磐等几员大将,他们在刘表离开荆州之前皆已接到刘表的书信,因此对于朝廷派人前来接管荆州的军队并不像黄祖那般抵触。令文聘和黄忠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赵云来到荆州之后,不仅没有收缴他们手中的兵权,反而宣读了刘和给他们提升军职的消息。文聘、黄忠、霍峻被升为正二品的将军,刘磐和魏延升为从二品的将军,其中文聘和黄忠各自统率三万兵马,魏延、霍峻和刘磐则各自统率两万兵马。

如此算来,刘表离开襄阳时,向刘和上交了至少十二万的兵马,如果再加上赵云带到襄阳来的八万精锐部队,整个荆楚之地便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荆州刘璋和江东孙坚在得知荆州驻守了二十万重兵之时,只能用寝食难安,忧心忡忡来形容。此前的反抗者像刘备和曹操,已经成了枯骨,难道还要反抗?只是,不反抗,难道也要学刘表,交出手中兵权,前往洛阳受制于人?

第五四零章 唯汉独尊

建安十四年,朝廷公告天下,在幽州蓟城、徐州郯城和荆州江陵分别设市,新设三市的行政长官地位与长安督相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的一京四都格局成型,朝廷分别派出大臣前往这几个大城市任职,专职负责相应的事务。

位于洛阳北方的蓟城,因为扼守着燕云门户,加之手工业发展迅速,文教事业兴盛,因此被刘和定义为科教中心和工业中心,首任市督为早期就开始追随刘和的刘放。有刘惠和刘放两人留守幽州和蓟城,再加上张郃在外围率军镇守,大汉东北方向可保无虞。

位于洛阳东方的郯城,因为靠近东海,而且这里正好位于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段,因此被刘和定义为海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海船从东海煦县的郁洲山海港出发,向北可以直达渤海湾,然后经由连通渤海湾的灅水抵达蓟城,也可以逆黄河而上抵达京师洛阳,还可以向东前往三韩半岛甚至是倭奴诸岛,向南可以沿着海岸线直达交州,还可以逆长江而上抵达江陵。优良的水运条件,正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今后郯城铸造的金、银、铜币和各种票劵便可以走水路运往各地。

位于洛阳西边的长安,本来就是前汉的京师所在,历史底蕴十分深厚,加之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西域诸国联系紧密,因此刘和将长安定义为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了把长安营造成天正教的圣地,刘和动了不少脑筋,甚至还想出了教宗加冕这样的办法。当时,天正教第一代教宗的加冕仪式在长安新落成的天正殿内举行,一手开创了天正教的刘和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加冕的九十九道阶梯,成为天下信徒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宗主!

刘和知道在遥远的西方,十字教已经初步成型,但还没有发展到政教合一的地步,而佛教也才刚刚在西域诸国发展,大汉帝国本来不需要一个新兴的宗教来加强集权统治,但天正教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却不是为了集权统治,反而是为了限制皇权,限制儒家的独大,给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庇护,确保汉文明在面对异族入侵时具备强大的反击能力,同时还能将文明向外扩散,为国家的领土扩张做好思想准备。

位于洛阳南面的江陵,地理位置特殊,紧靠长江和云梦泽,是解决益州刘璋势力和江东孙坚势力的关键。此时的大汉帝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在中原和幽、冀两州,江陵向南的半壁江山在汉人心目中还属于蛮荒之地,因此刘和把江陵定义为第二个蓟城,也就是未来大汉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重镇,引领南方诸州发展的桥头堡。

洛阳作为大汉的京城,自然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而其他四座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市则按照分工各有侧重,这样的规划部署不仅避免了京城日后的迅速膨胀,同时也能形成辐射作用,使得每一座副都能带动周边数州的发展。

建安十六年,朝廷最后一次派人前往江东劝说孙坚,让孙坚交出手中兵权,像刘表一样前往京城为官,孙坚本人同意了朝廷的安排,但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却想依靠长江天险再做最后一搏。刘和于是给赵云和太史慈同时下令,让他们出手教训一下江东孙家的两只虎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