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也只有汪芷这种人才会胆大包天、不怕争议、不计后果地干出这种事了,不过也有可能是汪芷出兵之前,并不知道是哪支北虏部族住宿在威宁海,误打误撞地遇到了可汗这支。可以想象,汪大太监干出了这等惊天动地的事情,现在必然已经骄傲得鼻孔朝天了。
按下心思,方应物又问:“不过与儿子何干?”
方清之满脸的无奈,“汪太监在奏折里说,你在榆林时便有定策,本次偷袭威宁海也是依你之策而行,所以朝廷叫为父来询问你的意见。”
方编修真搞不懂了,自己这儿子为何总是这般招人眼球?把他关在家里读书,还能有这么大的事情找上门来。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方应物回到座位,一边拿起书卷刻苦攻读,一边说:“一切外面的事情,不必我去关注!”
第二百七十九章 父将不父啊
方清之对方应物的反应感到很奇怪,好像突然之间,儿子换了个人似的。据他所见,自家儿子是很喜欢大发议论的(至少私底下是这样),时政人物无所不敢说,今天怎么转了性子?
其实方编修只看到了表面,没有触及内里。方应物确实动辄议论飚发、挥斥方遒,但那也不是白白浪费口水——要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需要他发表议论;要么就是发表议论可以受益,比如树立形象亦或刷名望。
但这次事情,方应物有什么必要发表意见?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死了个蛮夷头子而已,对于天朝上国而言,这很重要?能比会试这种抡才大典重要?
何况小可汗毙命已经是既成事实,不管朝廷怎么看待,认可不认可这是功绩,那死人也活不了。朝臣们吵吵归吵吵,无论吵成什么结果也无所谓,他方应物实在没什么必要去支持哪一边,毫无必要。
方应物想了想又说:“别人再问起,就说儿专心备考,没有心思去琢磨杂事。”这个借口分量十足,在国朝天大地大也不如考试大。
“知道了。”方清之点头道,但仍磨磨蹭蹭地不肯走。
方应物将自己手里的书举了举,暗示自己将要认真刻苦发奋地读书,父亲大人可以离开,不要在这里监视了,否则他读不下去的。
但方清之依旧踌躇,过了好一会儿,他一咬牙从宽大的袖子中摸出一叠纸笺,轻轻的放在方应物身前桌案上。随后方清之又面无表情,身形向后飘去,远离了几步。
“这是……”方应物疑惑不解。他低头看了看,这是一叠子文章,看这厚度怕不是有二三十篇。
“这些都是前辈们的文章,为父给你抄了几份。你没事时看看,或许有所补益。”方清之淡淡道,仿佛正在说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