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下官定然早日将仓库移走,绝不妨碍办学!”彭指挥使口风一转,表决心道。

方应物淡淡一笑,“最后就是人力问题了。建学宫需要大量差役,营兵战备不可轻用,所以只能从榆林卫军户中征发了。”

杨巡抚皱眉思考片刻,也觉得榆林地处边防前线,营兵虽然人力充沛,但需要时刻保持战备,真不能拉去盖学宫,因而只有动用本地军民户了。

营兵归总兵镇管辖,本地军民户却归榆林卫,所以还要劳烦彭指挥。杨巡抚便又吩咐彭指挥道:“本地军民户,十户抽一丁,先看看能召集多少差役。”

副总兵岳嵩同情地看了对面彭指挥一眼,这老哥们也太憋屈了,幸亏自己是不理地方庶务的甩手武官。

办学名头上是杨巡抚主办、方应物主持负责具体事务。但今天这会开下来,银子是卫所筹措,地方是卫所腾出,人力还是由卫所负责征集,辛苦事全包了,但最大功劳都是别人的。

彭指挥显然也发现了这点,咬牙道:“既然人、财、地全是由卫所负责,那直接由卫所筹办卫学就可以了,然后抚台总揽全局,又何必用其他人多此一举!”

这意思就是,既然事事都靠榆林卫筹办,那么让他彭清出面主持就行了,还要方应物作甚?简直就是多一层手续,毫无用处。

杨巡抚没有说话,拿起茶杯轻轻地喝茶。对他而言,只要他提出了方向,下面人是谁来挂着主持具体事务的名头,区别真不大。甚至从效率角度考虑,让彭指挥负责具体办理,可能效率还高一些。

但是官场事情从来就不是这么简单,他要顾及方应物面子,不能伤了自己人的人心,所以不能轻易答应彭指挥的请求。

彭指挥见杨巡抚避而不谈,便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过去道:“这是张太监写给抚台的信,在下捎带来了。”

听到张太监三个字,屋内所有人都提起了精神。榆林城里能尊称张太监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延绥镇守太监张遐。

其他人都不傻,张太监在这节骨眼上给杨巡抚写信,还是让彭指挥亲自送来,只怕说明事情要有变化了。

方应物也微微吃惊,彭指挥能替张太监捎信,这本身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事情。原来彭指挥有镇守太监撑腰,难怪十分桀骜。

方应物又迅速想道,看来彭指挥使今天也是有备而来,他知道办学庶务都离不开榆林卫,所以要借着张太监的势前来讨要一个主持事务名头,以后也是邀功请赏的本钱,顺便还能上下其手浑水摸鱼。

杨巡抚看着信件,沉吟不语。信中内容很简单,张太监劝告他要有公心,不可一味任用私人,彭指挥使作为榆林卫坐衙堂官,绝对是最适合主持办学庶务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