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齐二毛突然哭起来。
“哭什么?”
“班长对偶可好了,他……”
“记住你的班长。下次多杀几个敌人,给他报仇。”张狗娃心里也纳闷着,俄国人不是我们的友军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尚未退回兵站,新的命令又下来了,撤退转成了进攻。3营再次掉头向南,这次他们不是前锋了,前锋营成了1营。蒋红山上校追上了3营,了解了刚才遭遇战的情况,传达了师长的命令,“彼得留拉叛变了,揍个龟孙!”
突然间,昔日的战友变成了仇敌。作为第3军的前锋师,8师在7日下午与彼得留拉所部第6军接火,形成对峙。当夜,第3军主力陆续抵达战场,彼得留拉第6军在破坏道路桥梁和向西南赫梅利尼茨基方向撤退,力图脱离接触。焦虑万分的阎树林少将连电请示上级,但得到的指示互相矛盾,熊勋命令第3军截断彼得留拉部队西进的道路,而远征军总部的电报却让他保持克制,避免进一步冲突。阎树林深知与彼得留拉部队发生冲突的后果,于是执行总部的命令,让自己的三个师在文尼察以南停了下来。
身处战场的官兵们是不明白真相的,包括上校团长蒋红山。文尼察兵站的战斗非常具有特别的意义。袭击了兵站并设伏伏击中国人的联盟南方军第3骑兵师也付出了重大伤亡,已经取得与德国人联系的彼得留拉全军叛变,在获悉华军主力南下的消息后,手里只掌握7个师的彼得留拉放弃了原定向基辅方向攻击的计划,这个计划是德国人设计的,但彼得留拉对中国远征军的畏惧让他对这个计划深为犹豫,文尼察附近的战斗证明了他的判断,以他的军队的实力,绝不可能拿下基辅关上远征军第1集团军的后门。
从6月8日起,彼得留拉部队开始向西转移,并发表通电脱离大俄罗斯,成立乌克兰国,以盖特曼为首相,彼得留拉自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无论是中国远征军还是大俄罗斯国的领袖们都对彼得留拉——盖特曼的行动惊愕不已。之前邓尼金和确实存在矛盾,但谁也没想到彼得留拉和德国人牵上了线!彼得留拉集团军主力的行动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所有人他们的行动目标。王明远上将审视形势后下令第1集团军及第2集团军第16军转入对彼得留拉的截击,但由于第3军的迟缓,彼得留拉本来就至于文尼察西部的部队已经摆脱了华军的控制,本来坚持大打的熊勋上将判读形势后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我军追击该部必然发生与德军的战斗,我认为是不适宜的。现在是考虑放弃基辅的时候了……我认为我军留在第聂伯河东岸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熊勋上将在给王明远的电报中这样建议道。
第七节 罗姆内战役(一)
祸不单行。就在邓尼金暴跳如雷开始整肃彼得留拉亲信将领的时候,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发起了向哈尔科夫的总进攻。
伏龙芝进攻的时机选择的非常好。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彼得留拉的反叛是和伏龙芝取得了联系。但这证明是无稽之谈,伏龙芝的进攻和彼得留拉反叛高度重合不过是巧合。
邓尼金的部队成分本就极其复杂,彼得留拉部队是他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彼得留拉扯起了乌克兰独立的大旗,公开脱离大俄罗斯国,邓尼金当然要对留在哈尔科夫方向的彼得留拉一个半军(4个师)进行整肃,逮捕彼得留拉的亲信将领,换上自己的人。结果必然导致这4个师处于混乱状态,当伏龙芝主力展开进攻时,负责哈尔科夫西北苏梅一线防御的第13军一触即溃,导致伏龙芝手里的尖刀——布琼尼经过加强的第1骑兵军轻而易举地插入了战线的后方。
伏尔加河自基辅流向东南入海,在伏尔加河左岸的辽阔大地上非常适合骑兵的突袭,布琼尼根本不需要顾虑与中国人的冲突,实际上,红军已经不在意与华军的冲突了,在喀山,华军早已与红军正式交火,现在天上仍发生着空战,将空军主力调至东线的远征军空军每天都在轰炸着喀山城下的红军,特别是在大俄罗斯正式建国后,布党已经与中国人撕破了脸皮。
在第一回合就遭受重击的邓尼金只能向中国人求援了,高尔察克也给王明远拍来了电报,希望看着“共同的利益上,立即把远征军主力投入到哈尔科夫的保卫战中。”
王明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共同的利益?狗屁!乌里扬诺夫要统一俄罗斯,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也抱着同样的目的,但我们却希望俄罗斯长期分裂,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中。哪里来的共同利益?如果不是为了祖国的千秋大业,干嘛将好几十万优秀子弟派到万里之外日日流血牺牲?曝师在外,日耗惊人,就算协约国每月提供1000万美元的军费,光是人头费就吃掉一大块了,不打仗还好,打起仗来就是个无底洞!一辆载重1500公斤的卡车,工人一辈子的工资也挣不回来,一场战役就会消耗上百辆或者更多,我们不从俄罗斯捞回本钱,对得起省吃俭用支援远征军的百姓?对得起那些长眠在乌克兰、罗马尼亚和波兰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