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准确地掌握敌军的情况,王明远曾亲自审问过德国和奥国的俘虏,从军官到士兵他全都接触过,在他看来,德国人也不清楚为什么要打仗。德国和俄国有仇吗?哪个德国人和哪个俄国人有仇?为什么要拼死厮杀导致血流成河呢?
他真的不理解。
俄国人不打就算了,王明远也不想打。为此,他否决了熊勋和石大寿一再提出的各种进攻方案,只要德国人不攻,自己也不去主动进攻。他不需要赫赫战功,不需要那些勋章和奖章,即使不能因战功而晋升元帅军衔也无所谓。他知道他手下的大将们一定通过自己的渠道向龙谦告状,但他不在乎。
好在,直到现在,他倾心追随的老长官并没有任何的不信任之举,前线的一切统归于他,军事问题更是如此。虽然远征军主要部队和将领大多出自他没有统领过的北方军系统,但无论是石大寿还是熊勋,都能够严格执行他的军令,尽管他们心怀不满,但尚不敢公开抗拒他的命令。
远征军做好了撤退准备。总统拟定的俄国战略中关于“掠夺”俄国重要的工业资源的命令他是认真执行了的,但不执行以军备需要抢劫居民生活资源的命令。粮食不能抢,马匹等大牲畜也不能抢,征用都要付给居民相应的报酬。是的,这有些迂腐,但王明远不愿意看到一个被自己和敌人彻底摧毁的俄国,不愿意看到俄国百姓因战争而失去家园,甚至饿死。
撤退他是愿意的,为此调整了部队的编组,将大批部队从一线撤下来调往后方。他在等待着国内正式撤退的命令,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将这支集聚了国防军精华的大军完整地带回国。他坚定地认为,这支部队是国防建设亟需的,决不能在俄国遭到大的损伤,那才是对国家的犯罪,对总统的犯罪。
可是,拉帕洛会议出现了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龙谦取消了撤军的命令,部队不走了,将继续留在南俄作战,包括与俄国人打仗——假如他们有攻击远征军企图的话。
王明远很担心自己不能真正贯彻龙谦的意图。“俄国战略”似乎正在走样,他需要进一步思考。龙谦尚未回国,他甚至不能在电报里就此更详细地请示政治和军事问题。一切都需要自己来判断并作出决策。南俄的局势正在复杂化,乌克兰在谋求独立,大批的俄军将领公开对抗布党中枢,比如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将军,这位俄国中将曾任俄军第8军军长,长期在罗马尼亚作战,他的部队已经公开“叛乱”,派人联络中国远征军,希望得到远征军的帮助。他没有表态。现在,龙谦来自意大利的指示明确指出,凡是反对布党的武装均是援助的对象了……
布党已经编组了军队,如果俄国内战爆发,远征军如何置身局外?如何保证漫长交通线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将如何行动?王明远苦苦思索了两天,决定召开一次军事会议研究和统一思想。
第二十三节 王明远的决定
王明远预定的会议尚未召开——在前线召开军长以上高级军官会议不是件容易的事,德国人却找上门来了。12月11日,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两名德军举着白旗进入了第3军阵地,被24团巡逻队蒙上眼睛带到了团部,蒋红山上校亲自将其送至了师部。两个德国人在第8师师部出具了魏克斯中将开具的证明,证明他们是德军正式的信使,带队的德军少校会说汉语,对接待他的关兴顺师长说,如果可以的话,德方建议举行两军将军级的会谈,德方已经确定了会谈的人选为第11集团军副参谋长斯特劳斯少将,斯特劳斯将军曾长期在贵国服役,与贵军很多高级军官有着不错的私交,曾在贵国总统家里做过客。具体的内容我不清楚,将由斯特劳斯将军面告贵军。
少校及他的卫兵只是个打前站的。关兴顺准将客气地接待了两位敌军军使,对其要求没有立即作出答复,说要请示上级。德军少校表示理解。
关师长知道阎军长已经去了卢布林开会了,他在向主持军务的参谋长汇报后,将电话打到了卢布林总部,直接要求主持远征军司令部业务的副参谋长薛晓才少将听电话,有线电话比电报方便而且保密性好,在战线稳定后,一线师级部队与总部的电话网已经建成了。
薛晓才要关兴顺稍等。一个小时后,王明远上将亲自对关兴顺说,可以答应德国人,但会见地点要在我军一方,具体的地址就设在你的师部吧,注意绝对保密,将德国人来访的消息控制在最小范围。
德国人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当天晚上就从24团防区返回了德军阵地,两天后,斯特劳斯少将带着那名会汉语的少校再次来到了关兴顺的师部,王明远已经等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