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谦设计的政治体制在运行数年后开始暴露问题。一方面,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就,特别是外交、工业、教育和交通方面的成就斐然,进一步增强了总统的威信。另一方面,国家治理层面的矛盾开始暴露。肇始在于年初政务院调整部委机关,拆分工业部,新设了重工业、轻工业及化工部,文教部则拆分为文化部和教育部,新设了国防科技委员会及科学院,其他部委也在职能上做了重大调整。由于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各省均需对省级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于是引发了国会和政务院两大系统的矛盾,方声远和洪粤诚为此还大吵了一架。政务院在编制上遭到了国会的“刁难”,参议院议长洪粤诚引用龙谦关于严控政府编制减轻财政负担的讲话,将政务院提交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退回去三次,官司打到了龙谦这里,龙谦却将屁股坐在了洪粤诚一边,逼着政务院修订他们的编制方案。
表面是政务院和国会间的矛盾和国会与地方议会间在加剧,实质上是龙谦培育国会带来的权力之争。在进入他的第二个六年任期后,突出的矛盾在于各省官员的任免,地方议会试图促使国会立法将除省级官员之外的任免权收入囊中,而政务院系统则坚持不放手,地方和中央的矛盾由此加剧了……小的方面,由于蒙山军建政前创立的企业已经发展到集团规模,出现了垄断国内市场的苗头,而且,连续两年被监察部查出内部的贪腐问题,特别是叶延冰从俄国回国后接任国防科技委员会主任,涉及原中兴实业集团旗下制药研究所长期攻关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划转国防科技委管理,竟然遭到中兴实业的抵制,还给龙谦写来了联名信,引发了龙谦的怒火,遂决定拆分华源和中兴,因涉及理论上属于蒙山军创业元老们的股份问题,一些高级将领不满意,用各种方式向龙谦建议缓行或取消该决定,由此引起龙谦的警惕,私下对陈超说,看来需要整顿下内部了,不然会给后人留下大麻烦……
陈超六年余警政部长的履历足以使他对国内情况比他人有更多的了解,龙谦秉政以来,开放党禁,强化法律建设,从宪法层面保证公民的言论结社自由,促使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据有关部门统计,1916年的报刊发行量比1910年翻了五番,登记的政党超过了100个,其中占据国会参众两院席位的政党超过了20个,尖锐批评政府的声音越来越多,用方声远的话说就是有些人无视政府六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绩,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简直是居心叵测。而地方议会实权在加强,政府的预算人事受到了议会越来越强的监督,政府系统抱怨不止。而地方议会在选举等环节又不断暴露各种问题,被监察系统不断曝光,从而引出了对地方自治的质疑,给了政府反击的武器。而议会也用监察系统的成绩反击政府,最严重的一次是因北京市主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因贪腐被查办,北京市议会弹劾市长邓清华失职,进而引发对总理的不信任案。虽然最终没有通过应得票数而使弹劾流产,但却引出各种流言,说龙谦不满意方声远而属意洪粤诚,有换马之意,成为1917年初政界最大的新闻。
综合各种迹象,陈超数次提醒龙谦将精力从俄国转回到内政上,利用他的威信着手解决国内的问题。但龙谦却认为俄国战略稍纵即逝,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始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上,所以陈超很是着急。
在陈超看来,以中国的实力去插手俄国问题是不明智的,不如集中力量将国内的问题解决好,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可龙谦却将更大的精力投入俄国,搞出什么俄国战略,竟然图谋分裂俄国,想起来就令人心惊肉跳。
陈超感觉到他对龙谦的认识是越来越模糊了,龙谦的想法做法越来越不理解了。
第十五节 七月
“好像你说过你枪打的不错?”
“在西伯利亚时曾跟亲戚猎狩过……在喀琅斯塔得也经常参加射击训练。”
“中央委员会要扩大警卫队伍,您愿意去吗?您是清楚的,最近局势比较紧张。”
“我服从您的决定。如果您认为我应该去,我就去。”
“他们要抽调一批经受过考验的同志。我推荐了您。当然,不会让您扛着步枪去为克舍辛斯卡亚大楼站岗的。就这样吧,我给您开一张介绍信。”
在雅科夫附在桌上为他书写工作调动介绍信时,丘博夫尽量装着平静如昔,不让雅科夫看出他的高兴来。上级给他的任务是尽可能接近约瑟夫并取得他的信任,但对于一个基层党员,接触那位格鲁吉亚人的机会实在是不多。上个月,那位上唇留了浓密胡须的领袖曾到喀琅斯塔得基地去视察水兵,他第一次近距离见了那位看上去非常强壮的领袖,那个人个子不算高,头发浓密,说话带有浓重格鲁吉亚口音,灰色的眼珠里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约瑟夫在听说他是彼得堡委员会派驻喀琅斯塔得基地的代表时,跟他握了手,问了他的姓名后随意地问起他对局势的看法,丘博夫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直言应当将喀琅斯塔得水兵基地的武装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与其跟孟什维克及临时政府做理论上的斗争,不如用枪炮来解决问题。
丘博夫的话很大胆,他注意到了跟他站在一起的军人们诧异的眼光。他从上级给他的文件里掌握了乌里扬诺夫的思想,但喀琅斯塔得基地的部队里并不全赞成武装夺取政权,尽管这是党最可靠的武装了。他说这番话时,约瑟夫面无表情,他不知道这位大人物的真实立场,因为他并未看到约瑟夫的任何内部发言。但他知道,乌里扬诺夫回国后,党的政策正在转向,彼得堡委员会事实上已经瓦解,大批干部调动到新的岗位,再没有对抗并否决中央局的力量了……
“唔,拿好。明天就去报到吧。”雅科夫将介绍信递给丘博夫,“祝您工作顺利。”雅科夫站起身,顺便抹了把脖子里的汗水,向丘博夫伸出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