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出兵中国并非无人反对,西园寺公望就是明确反对乘火打劫的重量级元老。现在仗打输了,自然给了反对派极好的武器。西园寺公望当即觐见天皇,强烈要求撤换大隈重信,重组内阁并断然从中国撤军。
其实大隈重信是西园寺线上的人,西园寺提出撤换大隈是为了给另一个主战的大山头山县有朋好看。
西园寺身后站着势力逐渐强大的政党集团,他们是以山县有朋为首脑的藩阀政治的最大对手。西园寺公望并非亲华人士,他之所以反对与中国开战,完全是为了日本。只能说西园寺这一派对新中华及对日本政治经济形势有着比山县一派更清醒实际的认识。
近代日本政界的所谓元老是一个颇为独特的政治概念。它是特制接受明治及大正天皇诏敕,享有“元勋优遇”待遇并负有“匡辅大政”之责的九位政界耆宿,即黑田清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
根据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元老和枢密院、内大臣、军部、内阁同属天皇的辅弼机关,但这部宪法对元老的权限和职责却没有任何规定。这样,元老就成为一种没有法律依据的、超宪法的存在。
尽管元老的法律地位虚弱,但在左右天皇意志方面的作用却远远大于枢密院、军部甚至内大臣。特别是明治中期之后,元老一直是日本政坛最重要的政治势力。从1885年到1901年,10届内阁中有9届由元老亲自出马组阁。这期间元老政治的核心是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因此也被称为“伊山”时代。1901年后,元老的职能虽然被枢密院和军部划走一块,但由于他们握有推荐首相的特权,仍然是左右天皇政治决策的中枢,并在幕后操纵政局。第二代元老桂太郎和西园寺公望分别受山县有朋和伊藤博文的支持,前者是藩阀势力的代表,后者是政党势力的代表。轮流登台组阁,因此被称为“桂圆时代”。
大正天皇脑子有些问题,完全不能像其父一样真正掌控朝局。依仗的基本是元老们,山东之败给了大正这个脑残天皇以巨大的打击,他当即问西园寺公望,“如何才能从支那撤军?”
当然是谈判解决了。经过御前会议激烈的辩论,主和派占了上风,天皇罢免了大隈重信,委任西园寺公望组阁以收拾残局。山县一派因山东大败失暂时去了发言权,无法阻止政党派的西园寺出面组阁了。
西园寺上台的第一件事便命令已经登陆的第11师团固守阵地,不得主动发起攻击,同时通过外交渠道谋求和平解决山东问题。他们最可靠的盟友当然是英国人了。
军部提出了和谈的底线,那就是中方开放包围圈,允许第6师团自龙口、第3师团自胶州湾撤军。在这个时候,军部,包括文官们都不敢做出更大的让步。
自甲午以来,日本高歌猛进的形势因山东之败被逆转了。
第四节 军方
10月30日,朱尔典联合了法俄两国,一同向中国提出了调停山东战事的要求。
中国外交部自然一片欢腾。日本被打的主动求和甚至让受过屈辱的唐外长潸然泪下。只有经历过屈辱的人才懂得其中的滋味。
外交部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总理及总统,请求决断。因战费问题焦头烂额的方声远自然喜出望外,亲自跑到海晏堂面见龙谦,直言用和谈结束战争是上策。
日本求和是龙谦预料中的事,因此并未展现方声远预料的喜悦神态。龙谦的淡然令方声远自愧不如,自觉就养气工夫比这位武夫出身的总统差了很远。但他不知道,龙谦对日本的了解比他这个曾在日本生活过的要深得多。此时的日本尚未形成军部一家独大的局面,掣肘军方的政党势力还很强,关键是日本已经因财政问题无力打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