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华源、中兴领风气之先,连汽车都能造了,却无缘见识。有机会一定去趟山东。”汤化龙确实挺佩服山东的厂子的,他现在坐的这辆双人马车还是华源车辆厂的产品。
“那是应该的。地方官不懂经济就不称职。待局势稍稳,你组织汉阳工厂的负责人到山东看看。山东方面也要派人来考察。两地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龙谦早有算计。他捏在手里的工业基础目前就是两处,汉阳肯定是要大力建设的。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汉阳已有大小十余间工厂了,最核心的是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
龙谦先去了汉阳铁厂。
张之洞尚在总督两广时,便有设立钢厂的打算,委托当时的驻英公使刘瑞芬购买相关的机器设备。张之洞调任两湖,这个规划中的钢铁厂也就跟着张之洞到了武汉。张之洞将其设在了汉阳,于光绪十五年(1895年)十一月开始建厂,费时三年,计有大小十座分厂,炼铁高炉两座,炼钢的转炉两座、平炉一座。还有轧制铁轨的设备。
张之洞在朝中的人脉不错,又得到了慈禧的妹夫醇亲王的支持,一共花了五六百万两银子,将汉阳铁厂建了起来。光绪二十年开始出铁,算是正式投产了。据测算,厂子的全部能力发挥出来,可以年产钢三万吨。
这当然是测算而已。实际上至张之洞调军机赴京就任,汉阳钢厂出钢数也就万余吨的样子。而且,其主要产品——钢轨又找不到销路,厂子办了两年就办不下去了,张之洞只好将汉阳铁厂及为其供应铁矿石的大冶铁矿一起抵押给了盛宣怀。盛宣怀手里也没有办下去的巨款,不过是挪用电报局及招商局的款项以及向外资银行举债。到了满清的最后几年,汉阳铁厂实际上已处于半停产状态。龙谦看到厂里破败的情形,心情很沉重。
“可惜了,可惜了。辜负了张香帅的一片苦心了。好在武昌已为我所有,这座中国曾经最大的钢铁企业,要尽快让他重新焕发生机。”龙谦对守候在厂子里的几名负责人说。
龙谦得到消息,张之洞已经去世了。很想见一见这位名人,但无缘了。
曾经的最大钢铁厂是实话。因为沂州钢铁早已超过了汉阳,龙谦率军南征,一直关注着山东的实业,经过美国人主导的三期建设,沂州钢铁已经可以年产生铁十五万吨,粗钢十二万吨,可以轧制型钢了。据说这个产量已经超过了日本的八幡制铁。
沂州钢铁第四期扩建工程被时在广州的龙谦否决,龙谦认为,受上游原材料就交通问题的限制,沂州不宜再扩大规模了。当时他就盯住了汉阳,决心将汉阳打造成超越沂州的钢铁基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龙谦的既定目标,钢铁是重工业的基础,必须通盘考虑好钢铁工业的布局。
“你们写一封报告给我,尽快。”花了两个多钟头看过主要的工厂,龙谦对汤化龙及汉阳铁厂的留守人员说,“把铁厂存在的困难摸清楚,不仅是资金上的,还有人才、技术、设备、原材料等系列问题,都要一一摸清楚。沂州可以帮你们,但除了资金,其余的都要你们自己解决了。”
林怀庆是盛宣怀任命的铁厂厂长,福建人,曾留学英国。被盛宣怀高薪聘请的林怀庆深为佩服,刚才视察途中,龙谦询问各分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让负责介绍的分厂长们直出汗,倒不是这位已是国内第一人的蒙山军大帅有多么严厉,而是龙谦的态度过于专业,所问的问题都不是一个军事统帅所应该管的,比如厂子的资产负债情况,原材料的供应问题,产品的市场问题,技术人员数量,工人的待遇等等,让林怀庆极为佩服,深感铁厂振兴有望。听了龙谦的话,一叠声地答应。
“厂子里的职员这几个月过得很难,这样下去不行。等宋将军来了,先将大家的薪水补足了。济武,这件事不能打折扣。林厂长,你费些心,将失散的职员都找回来,他们都是宝贝呀。”
这份关怀更令林怀庆感动,“请大帅放心,我一定办好此事。”
“方才跟汤先生讲了,待局势再稳定些,你们可以去些人到山东,看看沂州钢厂的生产及管理。我会让他们帮你们尽快复产的。汤济武已是湖北的父母官了,有困难,找他。”龙谦微笑着指了指汤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