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之前的态度倒是与取代其师梁启超成为潮流主将的梁启超有些相同。那就是宪政不适合中国。袁世凯曾对他的亲信们说,他所考虑的,不是是否“应该”立宪,而是是否“能够”立宪。“教育未普及,程度幼稚,若以专制治之易于就范,立宪之后权在人民,恐画虎不成,反而发生种种流弊。”
这点倒是与梁启超相仿。一度时间,梁氏是赞成“革命排满”的,后来又热情地赞颂君主立宪是救国良方。但就在国内掀起立宪之议后,梁氏一反自己的主张,再次否定自己,坚决反对起立宪来了。
梁启超的新主张是“开明专制”。
梁启超的态度转变在于他去了美国,并且在美国待了七个月。他考察了美国的经济,更研究了美国的政治。大量接触了美国的华人团体,竟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素质低下的中国人只可以接受专制,不可以享受自由。梁启超毫无隐晦地宣称,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任何努力,犹如夏天穿皮衣,冬天披薄纱般的不合时宜。如果想享受民主和自由,必须先进行三五十年的民主教育,否则必会出现陷入混乱。
袁世凯之所以转入拥护立宪阵营,杨士骧不解,很多人也不解。其实原因极其简单,那就是袁世凯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极善于投机的政治家。他的一生贯穿始终的就是投机。因为看到立宪派势力越来越大,所以就断然拥护立宪了。
其实,在袁世凯转变立场之前,一批手握实权的满清贵族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纷纷赞同其立宪来。其根由还是越来越危及满清政权的革命浪潮所致。载泽就认为立宪可以“消弭内乱”,去过国外的端方则描述了孙文在海外的影响力,“孙文演说,环听辄以数千。革命党报发行购阅,数以数万。人心思变,至是而极。”只有在政治上“导以新希望”,才可以达到解散乱党的目的!
第四节 同盟会成立
满清朝廷在做着立宪的迷梦,尤其是在日俄战争胜负明朗化之后,立宪派彻底占了上风。为什么?日本立宪而胜,俄国专制而败。日俄战争的结果,给了立宪派最大的理论支持。
黑沟台及沈旦堡的两场大胜并未给俄军远东军带来真正的转机。总司令库罗帕特金过于优柔缺乏专断和三个集团军司令的怯战无能,葬送了俄国的胜机。当自旅顺北上的第三军和新组建的第五军(鸭绿江军)及时抵达战场后,库罗帕特金上将失去了从右翼继续攻击的勇气,将进攻的主导权拱手让给了日军,求稳的心情导致了战局的旋转。
大山岩元帅先是从战线的东翼发动佯攻,目标对准了俄国第一集团军,误导了库罗帕特金的判断,误以为东翼是日军的主攻方向,竟然将全部的预备队调至东翼。随后,日军将打完旅顺战役的第三军及新组建的第五军调至沙河正面,于2月27日发动进攻,西翼的俄第二集团军面临被乃木希典第三军包抄后路的危险,不得不后撤至奉天。于是,日军集中第一、二、四三个军向日军中部战线的第三集团军阵地发动猛攻,于3月9日在俄军第一和第三集团军的结合部达成突破,切断了俄军战线。被吓坏了的库罗帕特金当即下令放弃奉天,全军后撤至铁岭。
3月10日,日军开入奉天城。缴获了俄军既不带走也不销毁的大批武器弹药和军需品。为了纪念这一辉煌的胜利,日本将这一天定为陆军节。
奉天会战,俄军伤亡被俘高达89万人。但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第八师团基本被歼,第一骑兵旅团全部被消灭。伤亡总计超过了10万人。
之前,担任远东军副参谋长的阿尔杰米耶夫少将曾指出,东翼因地形的限制,绝不会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即使丢失抚顺,奉天仍然可以坚守。但西翼则不同,日军可以绕过奉天旋转至俄军战线的身后,包抄俄军的主力。这个观点,阿尔杰米耶夫显然受了已经率部离开前线转往北满休整并维护俄军交通线的南满独立师师长鲁山少将的影响。
奉天之战后,日军因惨重的伤亡和弹药耗尽也失去了进攻能力,表现消极起来,陆战基本停滞下来了。
双方的焦点回到海上,海战的胜负将决定日俄战争的走向。
1905年5月27日,俄军从波罗的海开来的增援舰队在环行了大半个地球后在对马海峡与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对马海战爆发,日本海军就此创造了近代海战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