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朝三暮四的把戏,也就是愚弄一把无知的愚民罢了。”罗筱才心里不服气。
“绝非如此简单啊。试想,若是华源和中兴再扩张十倍,当是何种情景?别说是本抚,便是亲王亲自巡抚山东,也需看其脸色行事吧?”杨士骧没有说出的是,给员工建立养老和保险制度还不是最凶狠的,更为可怖的是,大批的山东官员都入股华源了,难怪胡学政和白布政使如此偏袒龙谦!他用两个公司将山东官僚集团都与他绑在一起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谁打压华源,谁就是与全省官员为敌!
罗筱才心中一喜,他知道杨士骧在担心什么了,“学生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嘛。”
“非将龙谦调出山东,无解。”
杨士骧的目光陡然犀利起来,死死地盯着罗筱才。许久,他将目光转到书桌对面墙上的一幅《醉翁亭记》的草书作品上,似乎在认真的欣赏。
从第一天参观军品分部就涌起了这个念头。看到龙谦对军火厂子的熟稔,杨士骧便晓得华源的真正控制人不是周学熙,更不是徐建寅,乃是这位年轻的提督兼新军统制官。内心甚为恐惧。其手握强兵,又自备了军火,万一心生不轨,熟人可制?
“你认为朝廷会将他调出山东吗?”
“若是升其官职,不难。”
提督已是从一品,调入中枢该给什么位子?侍郎?尚书?京官的地位高于地方,若是给其一个侍郎之位,倒也不算贬斥。但是会任命一个不足三十岁的侍郎吗?到哪个部去任侍郎?何况,自己怎么写折子?直接推荐?一个地方的巡抚,竟要干涉中枢的人事,太后怎么想?袁慰庭会促成此事吗?
“光是将龙谦调走怕是不成。最好将第五镇也换防,比如与直隶新军换防,比如将第五镇调入关东,让龙谦兼任奉天将军或者吉林将军,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调走第五镇当然好。有这支不亚于袁慰庭北洋新军的部队呆在山东,对谁都是个威胁。但现在关东正在打着仗,据说日军已进抵鸭绿江边了。这种情况下将第五镇调入关东,分明是要借刀杀人,罗筱才的心思也够歹毒的。杨士骧的目光从条幅转回自己的幕僚,“子俊,兹事体大,不要对任何人讲,明白吗?包括直隶方面。”他知道罗筱才与自己那位弟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立即点明了这一点。
“是,学生从命。”罗筱才见抚台大人有逐客之意,便知趣地告辞了。
杨士骧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明白了白瑞庭等官员为何会袒护龙谦了。只是一个华源,就将山东高官用利益凝结在一起了。不用问,鲁南的吴永、张莲芬也是龙谦的铁杆支持者。换了自己,怕是也会做和他们一样的选择。
兴办实业是朝廷提倡的,没有违制。华源与山东机器局的合并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双方合并前账目清楚,股份合理。按股分红天经地义,何况徐建寅、周学熙都有官身,谁也不能说华源落到了私人手里。至于与德国人在军火方面的合作,杨士骧半信半疑。但肯定的是,华源实业在与德国人的合作中没有吃亏,那么多的机床摆在那里,不仅能生产炮弹子弹,连步枪和小炮也能生产了,这不是大好事吗?自曾文正公开始,无数志士仁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不就是船坚炮利,富国强兵吗?难怪徐建寅老头谈及军品研究所如此激情,还嚷着要在山东建立造船工业呢。徐建寅的心情他完全理解,他不是一直希望着大清朝整饬武备,抵御外侮吗?
攻击龙谦借机侵吞朝廷资产站不住脚,那么山东近年的政务有何缺失呢?整顿税务,裁减厘局在财政总收入增加的大背景下根本不是个事,传上去只会得到朝廷的肯定,绝不会被申斥。朝廷从来都鼓励减少农人的负担,但清楚做不到。山东商税激增,具备了裁减厘局,减少田税的条件,只能说明前任巡抚干的好!怎么会是问题?这种事情,连挑刺的御史也不会当回事。减轻农人的负担是仁政的最大表现,朝廷不是一直鼓吹施仁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