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说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见,是因为他们的谈话不能让外人知道。
卜力总督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孙文。孙文已经策划了多年的反清,并且进行了实质性的起义,起义自然是失败了,孙文被清廷所通缉,成了自康粱之外朝廷最痛恨的汉人。卜力对李鸿章抛出了计划理论上是转述了孙中山的计划,即宣布两广独立,脱离满清,建立一个汉族政权。孙中山毕生追求的不就是驱除鞑虏吗?之所以联系李鸿章,那是因为他是汉人且有这个实力。
英国人热衷于这个计划,他们认为,中国的分裂有助于英国在华利益的扩展,所以,卜力热心地充当了联系人。
但李鸿章回避了这个话题,他提出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英国人希望谁来当皇帝?
卜力想了一下,回答说,光绪皇帝对以他名义所做的事情并不负责任,英国对他继续统治不会特别反对。
李鸿章接着说,我听到这样一个传言,如果义和团将北京的公使全部杀掉,那么各国就有权进行合法的军事干预了,并且会宣布洋人在中国扶持的另外一个皇帝。李鸿章问,如果是这样,洋人们会选择谁?也许是一个汉人?
卜力感到为难,他回答道,如果是这样,各国会征求他们在中国能找到的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
李鸿章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中国最强有力的人就是慈禧皇太后。
卜力搞不懂李鸿章的意思了,本来他认为李鸿章或许有自立为帝的念头。但现在看来显然不是。而停在海面上焦急地等待结果的孙中山也失望了,李鸿章对他的提议毫无兴趣。
李鸿章离开了香港,沿着海岸线东行,三天后到达了上海。他在这里受到了儿子李经述发来的急电,天津失守,北京不保,万勿冒险北上。
当时,北京城确实流传着义和团的口号,他们要杀一龙二虎三百洋。一龙当然是指光绪皇帝,二虎是指庆亲王和李鸿章,三百洋便泛指洋人了。
李鸿章决定不走了。他在上海住了下来,没有给朝廷发电报,而是给山东的袁世凯发了一封电报,要他代为转奏,电报的意思是他病了,连日驱驰,身体扛不住了。
朝廷的电报马上过来了,“李鸿章电悉。现在事机甚紧,著仍遵前旨迅速北来,毋再籍延。”朝廷明白着呢,什么病了,全是借口。
李鸿章没有急着回电,而是关注着京畿的战事,杨村被占,通州再败,北京已难保全。上海资讯发达,尤胜广州,京畿战况几乎每日都有来自各个方面的报道,李鸿章注意到了西沽大捷的报道,但没有在意,认为不过是朝廷粉饰的宣传。那几天李鸿章的心情极为黯淡,本来他怀着建立不世功勋的期望北上——那时局面尚未恶化至斯,朝廷认为非自己莫属,众臣也认为非自己不可,自己干好了,将会收获巨大荣誉和实际利益,满朝文武,包括那些皇亲国戚,哪一个能与自己相提并论?为官一生,难道这不是最高的顶峰吗?什么割据两广,自立为帝,都不靠谱。当年,自己的老师曾国藩挟剿灭太平天国巨大的声望和麾下百胜湘军,不是也拒绝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若干部下的劝进吗?
李鸿章只想登上人臣的顶峰。但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的希望破灭了。他甚至萌生了返回广东的念头,心底对慈禧充满了怨恨,“苦口力谏之言,竟不能胜太后一念报复之心!”
西太后的报复之心,自然是因溥儁未能取代光绪而生的怨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