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觉得找罗同秀干这件没头脑的事是合适的。打发走了罗秀才,陈超又去了郑家庄找到周毅,让他看了龙谦的信,然后请他派两个稳妥的士兵和三匹牲口,保护罗秀才西行。
“司令这是搞啥的名堂嘛。好吧,我从警卫排找两个老兵给你。银子要多少,你去找老宋取便是。”周毅也搞不懂,但信确实是龙谦写的,没有疑问。周毅现在心情很好,蒙山军大队无恙,龙谦还获封副将之职,一切都很令人高兴。
第二天,罗同秀便带了两个士兵,穿了便衣,骑了骡子,朝邹县方向去了。
袁世凯跟紧了南方三督,与朝廷公开唱了反调,心里也颇为不安,几次后悔,但已经来不及补救。他并不认为蒙山军出征京畿就能两面讨好,蒙山军战败覆亡,朝廷不会领他的情。蒙山军获胜立功,这支曾令他蒙羞的响马的历史注定会被翻出来,朝廷说不得更要耻笑于他。他资历上比不得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又有戊戌年的那出事横在慈禧心头,真正成为慈禧的心腹还差的很远。虽然他想尽办法走奕劻和荣禄的门路,也想着在山东大展身手,做出一些令朝廷刮目相看的政绩来,但偏偏遇上这支蒙山军,几次三番地败于其手,损兵折将,连自己手下的头号大将王士珍被俘了。
招安并派遣龙谦勤王,何尝不是存着借刀杀人的目的。他当然想彻底剿灭这支土匪,但自三路围攻失败后,袁世凯清楚,这支土匪不寻常,即使竭尽全力达到目的,自己的武卫右军也伤筋动骨了。
袁世凯是当前朝廷对武力认识最到位的大臣。从自己的叔祖袁甲三算起,到自己目前辛苦打拼的功业,靠得是谁?一句话,就是身后的军队!特别是小站数年殚精竭虑的练兵经武,让他意识到一支忠于自己的强大武装对于自己的意义。没有了军队,自己就是朝廷任意摆弄的棋子,没有一点反抗的本钱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袁世凯不愿意再与蒙山军血拼,所以走了招安之路。龙谦自愿带兵勤王,那好得很!所以袁世凯才委托徐世昌雷厉风行地招安蒙山军,要银子?可以。要军械?尽量满足。
袁世凯不是没有想过龙谦耍滑头,拿了军械和银两后乘机逃逸,流窜他方。是唐绍仪给他打了包票,说龙谦统领的蒙山军绝不会如此,唐绍仪甚至自告奋勇,充当监军一路监督蒙山军走上勤王的战场。
后来唐绍仪真的那样做了。这个十二岁便选作满清第一批公费留洋的神童还是颇有血性的,真的跟着蒙山军主力去了天津。
关于蒙山军西沽血战的战况就是唐绍仪带回来的。那一仗结束,唐绍仪便应龙谦的要求离开了蒙山军取道返回了济南。将蒙山军的战果报告给了袁世凯。唐绍仪目睹了西沽血战,自然没少说蒙山军的好话。
唐绍仪的态度让袁世凯有些不满,不过他没有说出来。
唐绍仪刚回来,朝廷的第一封塘报也到了济南。表彰了勤王支队在西沽的战功,封龙谦为副将,这令他深为尴尬。
袁世凯对龙谦的行为深为不解,一支响马,且不说他们如何痛击洋人,关键是他们的行为令袁世凯迷惑万分。他们为什么要与洋人如此拼命?一帮打家劫舍的土匪,他们知道什么大义?懂什么国家民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舍生忘死地与洋人拼杀?那个被徐世昌、王士珍及唐绍仪交口称赞的龙谦难道就不怕自己的部队被打光?
袁世凯后悔没有在蒙山军途径济南北上时见一见这个龙谦了。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按说王聘卿,徐卞五及唐少川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了,竟然都对其赞誉有加。
他跟徐世昌密谈了数次。
袁世凯密切关注着京畿战事,北京陷落,朝廷逃亡的消息他都知道了,但没有了蒙山军的消息。按唐绍仪所说,蒙山军将继续战斗下去,或许他们真的撤进了北京?与攻城的联军血战而亡了?这倒是不坏的结果。如果龙谦主力败亡于外,留在沂州西面大山中的小股留守兵马就成了案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了。手下吃了败仗的几个将领,都有复仇之意,尤以李纯为甚。倒是最早吃了龙谦亏的曹锟比较大度,认为人家现在去打国战了,抄人家老窝有些不仗义。袁世凯当然不允李纯提出的乘机剿了匪巢的计划,不是将归顺朝廷的那帮土匪当作了自己人,也不是像曹锟那样傻仗义,而是情势所禁。龙谦所部竟然在天津大败洋人,还捉了一名英国中将,受到了朝廷的高度关注。这个时候对其老窝动武,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