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页

和苏天成交谈了好几次,朱由检感觉到了舒心,同时他也有了另外的思维,苏天成谈论任何的一件事情,首先是从取得成绩和效果方面出发的,并非是从道义上考虑的,这与朝廷里面的很多大臣不同。譬如说着剿灭流寇,苏天成从来没有说到安抚的事情,一律都是情的镇压,消灭流寇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面对流寇各级首领,不管对方是不是投降,都是痛下杀手的,这实际上是斩草除根。

这等追求实际效果的做法,是很值得推崇的,比起那些满嘴仁义道德,做事情讲究面子的思维来,强上好多倍了。

朱由检其实也是这样的心思,他登基以来,追求的就是力挽狂澜,就是大治,就是追求实际的效果。

苏天成这样的做法,最合乎他的心意。

第三百五十章 治国之策

朱由检是注意到了苏天成治理地方的才能,江宁县发生的变化太大,第一次上缴两千五百万两白银,那是因为剿灭了盐商匡思明,尚看不出来其他方面的异常,可两年时间过去,江宁县免除了田赋,所有赋税全数缴纳,今年市舶司的收入,能够超过三百万两银子,可以说,江宁县一地缴纳的银子,几乎超过整个的南直隶了。若是户部直接收取市舶司全年的赋税,那已经超过南直隶所有赋税的总和了。

有了银子,办事情总是顺利很多了,连续两年来,朝廷银子紧张的情况,大为缓解,说起来,这完全是江宁县的功劳。

所以说,朱由检想问问苏天成,究竟有什么诀窍。

登基以来,他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大臣,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做出来实实在在的事情。

“苏爱卿,江宁县的变化很大啊,朕甚至觉得,朝廷这两年的开支,几乎都依靠江宁县支撑了,朕一直都想着去看看的,可惜没有时间,让你离开江宁县,朕其实有些担心的,若是江宁县出现了什么变故,朕可是难以承受啊。”

“不会。”

苏天成回答的很是干脆。

“哦,苏爱卿为何如此的肯定啊。”

“臣这样说,当然是有条件的,第一是皇上的支持,第二是朝廷的支持,第三是南直隶的支持,说到底,最大的支持,就是保持江宁县的制度,不能够做出来改变,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为而治,其实到了如今,臣也是属于为而治了。”

“苏爱卿仔细说说。”

“譬如说市舶司的赋税政策,决不能变化。不管是谁,只要想着在南京做生意,想着在江宁县做生意,货物必须要纳税,而且税率是固定的,在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的,再说县衙的事情。除开刑名钱粮事宜,还要做好商贾的扶持事宜,要重视商贾,这是县衙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甚至超过了刑名和钱粮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