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后金的侵袭,有着直接的关系。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后,大明在辽东完全失去主动权,这一次的战争,也是后金千里奔袭的经典战役,自此以后,后金的骚扰,变得愈发的频繁,就是京城的附近,他们也是大摇大摆过来的。
后金骑兵的战斗力,是很闻名的,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八旗军,每一旗军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锋,第二部分是骁骑,第三部分是护军,每一部分将士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搏杀开始的时候,前锋军士身穿牢固的皮甲,裹得严严实实的,冲锋在最前面,扰乱对方的阵型,打开突破口,骁骑军士身穿轻甲,在先锋营打开缺口的基础上面,紧随其后,以快速灵活的方式,冲入对方的阵营,展开厮杀,予以对手强有力的打击,再一次击垮对手的信心,护军是八旗军队中,最为厉害的兵种了,他们是精锐,从全旗将士中间挑选出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彻底击垮对手,他们最后发起冲锋,军士的手里,都是手持横刀,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给予对手毁灭性的打击。
毫不夸张的说,在野外的征战,大明军队,无法和后金的军士较量。
后金的军队,也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攻城不在行,后金的军队,以骑兵为主,骑兵本来就是用来冲锋的,不是攻城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汉人加入了后金的军队中,令后金军队的攻城拔寨能力,大大的增强了。
保定府一带,深受后金骑兵侵袭之苦,这里的不少百姓,财物被抢夺,人被后金的军士掠走,后金骑兵经过之处,到处都是废墟。
可气的是,大明朝的军队,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这些后金骑兵的嚣张,无可奈何。野外作战,他们遇见后金的骑兵,基本都是有去无回的。
苏天成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火路墩,或者称之为边墩。
这种火路墩,是边兵特殊的存在,一般都建设在村镇之间,每个火路墩的距离,并不是很远,火路墩里面,驻扎着边兵。
火路墩的直接领导,是设在府州的卫所。
因为后金的侵袭,北直隶、山西大同一带,都成为了前线,明军在与后金军士的交锋之中,屡遭败绩,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边军的很大收入来源,依靠的是军屯,若是不能够屯田,边兵就无法支持了,朝廷欠饷的事情,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闻,时时刻刻都发生着,如今,就是这屯田,也无法养活诸多的边兵,军士逃亡和哗变的事情,时时刻刻的发生着。
边军的土地,大都分布在村镇,所以说,修建火路墩,很大的程度上面,是为了边兵能够很好的种田,能够很好的养活自己。
但想象毕竟不是现实。
火路墩建的很是牢固,城墙一般都有十米以上的高度,可惜火路墩里面,只能够住人,土地还是在外面,需要出去耕种,有些时候,到了收获的季节,后金骑兵的小股部队,前来骚扰,军士只能够躲在火路墩里面,眼睁睁的看着嚣张的后金骑兵,抢走粮食,肆意的屠杀百姓,当然,他们不忘记点燃烽火,提醒其余的地方,后金骑兵来骚扰了。
火路墩建到了保定府一带来了,这的确出乎了苏天成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