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高宠认为应强调蕃汉平等,在敌我划分上应‘只分良匪,不分汉夷,才是久远之规,制贼之本’。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百姓生计,他主张‘为政先求利民’,要想百姓吃饱喝足,最关键的是让百姓地里的粮食不被豪强和官吏夺走。改革原来的农业赋税管理,理应参照内地的做法,实行按亩征赋。由于战乱不断人口损失巨大,民众流失较多,应该鼓励内地失地百姓移民,可采用当年在西北实施的免交一定的赋税,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

由于周边还有金国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虎视,在漠北必须维持足够的军队,但军队的供养不能转嫁给当地百姓。因此,高宠还主张实行屯田,让军队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对屯田所种的粮食,采取照价收购的办法,调动了士兵屯田的积极性。收购所剩下的粮食,官兵可以自由与民众买卖。漠北广阔的天地和士兵充足的人力资本,使得军队生产有着极大的优势,军队不用靠吃皇粮过日子,也减轻了内地民众的负担。

最后,高宠以为应当拨出专款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易风归化,传播中原儒家文化,知晓礼义廉耻。并在科举中等同河东等地设置专场,降低考试标准,优先录取漠北地区的士子,逐步使其归心,达到巩固边疆,长治久安的目的……

第三百三十八章 漫漫西征路(三)

高宠将自己所想一气呵成然后交予赵礼审看得到了他的支持,于是两人联名上奏飞马送往京师,剩下的就是在忐忑不安中的等待。武将擅议国事一直是被大宋朝堂所忌,尤其是他们这种领兵在外的大将,即便是一番好意也很容易让人想到拥兵自重,割据海外之心,这事儿弄不好就会引起一场风波,不要说西辽出兵干涉,自己人就把他们召回了。

虽然担心被朝臣弹劾,但高宠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设想,当然他不敢设州置县任命地方官员,那岂不是自己给自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因此他只能从最为基础的事情做起,跟了皇帝这么多年他还是知道当年皇帝便是靠种田起家的,晓得农牧业是一地发展的根本,而镇州地区虽然河流纵横,但是水利设施缺乏,尤其是在这种处于半干旱的地区完善的水利设施保障农民收入和农业发展,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于是高宠将修浚河渠作为建设镇州的头等大事,根据当地实情,渠道修建时,采用先干渠后支渠的方案,考虑当地民穷地薄,他让军队支援农业水利建设,由他们负责干渠,当地民众负责支渠。为了发动各族群众参与水利建设,还引进了内地以工代赈的办法,以西征军帅府的名义招募民众,修筑渠道,待秋收后向民众发放粮食作为补偿。

考虑到当地百姓只识契丹文,不认识汉字的现状,帅府颁布律条要求所有公告、粮税清单及契约文书都同时采用契丹和汉文两种文体,使当地百姓一目了然,免得农牧主们欺负普通百姓不识汉字任意勒索。与此同时,高宠还对当地官场进行了严厉的整束,将那些欺压百姓的豪强地主全部清洗。一系列的措施激发了当地百姓发展生产的热情,形势愈发对大宋有利……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西征军帮助当地百姓修成干渠百条,支渠四百多条,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基础状况,其中最长的干渠被当地人称为‘高公渠’以示纪念。而面对眼前的大好形势,高宠却高兴不起来,塞外八月飞雪,而大军若是继续进军还需翻越两座大山,若是再不动就要等待来年了。

“报大帅,监军请您速速回府!”正当高宠看着南归飞雁发呆时,有亲兵飞马来报。

“哦,何时如此着急?”高宠皱了皱眉问道。

“禀大帅,朝中钦差到了,现正在帅府等候!”亲兵答道。

“钦差到了,为何才报!”高宠吃了一惊,钦差出巡等同皇帝亲至,他们要出城十里相迎的,现在人都到了帅府他才知晓,岂不犯了欺君之罪。

“大帅,钦差轻车简从未张仪仗,只有十数名随从,也未事先通报,因此大家都不知道钦差什么时候进的城。”亲兵看高宠面色不善,吓得一缩脖儿解释道。

“来者是谁?”高宠又问道,若是老兄弟们尚可周旋一二,也不会怪他礼数不周,最怕的就是那些事多多的文臣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