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页

可赵国就不同了,赵国的兵力一向只有十万多,到顶了二十万,对于赵国来说,真正的精兵,国家主力常备军也就是十五万,在和北秦军的战斗里,赵国调动了十万精兵,还有其它的从属士兵,包括地方的驻军,但……超过五万的大军当场战死,两到三万人在北秦军的追击下死去,十万人当了俘虏,赵军只有两万左右的士兵逃了,这两万左右的士兵里,只有两千多还算得上是精兵,其余的都是普通士兵,而且还是给打寒了心打破了胆的赵军。

就目前,赵国要真发飚,可以拉出五十万以上的人,但就算赵人真的拿出这五十万人,可赵国有那么多的兵器吗?玩过《三国志十一》的都知道,打仗不光要有兵,还要有武器,有了戟,你才可以出戟兵,有了枪,才会有枪兵,有了刀盾,才会有刀盾兵。一群拿着木头棒子当武器的,在历史上不是没有,比如著名的黄巾蚁贼。黄巾军起事的时候就是如此,虽然他们打劫了官府,可得到的武器还是不足,所以大多的黄巾蚁贼用的武器都是农具和木头棒子,有条件的会把木头棒子削尖,没有条件的,就是用木头棒子。可这些个黄巾蚁贼面对汉朝的边军,汉军用千数的兵力,就可以打败万数的黄巾蚁贼,蚁贼蚁贼,就是因为黄巾军的战斗力如此的不堪,所以当时的官军才会叫他们蚁贼,只是蚂蚁一样的存在。

换句话就是说,赵国虽然可以拿出过五十万的人,甚至赵国可以发动上百万的人,但如果赵国没有武装士兵的武器,那些光身子没有训练的赵民在北秦军的面前只是被屠杀的对象,在那种情况下,就不是战争了,而是屠杀。

这也就是说,在目前,赵国能够拿出的有战斗力部队,不会再超过二十万,而且这二十万里,最多最多,也就是五万可以说得上的精兵!从形式上说,赵国如果为样做,当然是可以打退北秦军,就算是北秦军再能打,但目前的北秦军真的再打一次无定之战,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到了那时,北秦和赵国会拼个两败俱伤,而其它的国家就会出来摘取胜利的果实,受伤并且国力不足的北秦会无力保护自己的占领地和战果。只是……显然赵国不想那样做。

假如赵国真的那样做了,在当时的这个大争的环境下,其它国家会怎么样?首先,燕国会很高兴教训一下赵国小弟弟,小样,平常欺负我们燕国很过瘾吧,现在哥哥回报你们了。

而魏国也可能会说好呀,我们发达了,赵国小样,把邯郸呀、中山国呀,有什么都拿出来吧,看你这么识相,我可以封你一个赵君,国主就不要当了,伤神么,由老大哥替你管了,反正三晋是一家,你魏国的大哥哥是不会和你计较的。然后齐国也可能会来说,不行,大家吃肉,我们也要喝喝汤嘛!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怎么可能会如此做?败给北秦国,很明显,北秦国的战斗力虽大,可是北秦国的兵力少,而且北秦再富,可时间却是短,所以北秦的国力有限,在目前,北秦吞的东西太多了,之所以北秦可以如此轻松的吞并其余,主要是因为文化太大了,义渠人也好,朐衍人也罢,都是穷的底掉,要文化没文化,要财富没财富。

这种情况下,北秦人提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才能,很自然而然的把其余包容进来。可是赵国不同,赵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北秦人不可能在短时间里把赵国的一切真的就那么的变成北秦。时间太过于短了,正是如此,赵国才会变成一块硬骨头。也就是说,北秦要的只是赵国的部分,但如果赵国真的和北秦人拼命,那虽然可以不被北秦人咬下那块肉,可整个赵国就会面临被其它国家分掉的危险。当然,这种局面一般人看不出来,可是谁看不出,但丞相太戊午却意识到了。所以刚才太子发火,要不顾一切的把全国的军力调动起来,太戊午阻止了他。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不能乱,当先一步,是保住赵侯的生命安全。

为什么一定要保住赵侯的生命安全呢?现在太子在此,公子范且不说,二公子公子緤就不会放过这种绝好的机会,特别是,当他的手上握着赵国五万精兵的时候。也就是说,在这个关键时刻里,由于赵侯前线决策的失误,赵国最后一支精锐力量就落在了公子緤的手上。如此一来,赵侯怎么可能死?只要赵侯活着,赵军的士兵都听赵侯的,公子緤想反也反不了,可赵侯一死,赵国先就陷入了内战。到了那时,不旦北秦国会保持国力继续大咬赵国,其它的国家也会上来分赵国,如此,赵国就真正的完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太戊午就下了决断,可见他的才能是多么厉害。太子现在是没有办法了,不要觉得太子的表现差。

在正规的历史上,赵侯是二十五年死的,而现在却是十六年,太子还有九年的成长时间,表现稚嫩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太子只能问太戊午:“下一步怎么办?”有赵恨出手,相信就算是千军万马,也可以把赵侯一个人救出来,这就可以多少轻松一下了。

太戊午想了一下道:“现在最紧要的是稳定时局,朝中谁可挂帅带兵?你选一个。”当然不是太戊午不知道,他是尽自己的可能训练太子。太子想了想道:“滕公可以为之!”滕公是赵军的一名老将,这个人老是老了,大约七十余岁,可身体还算是可以,只是这么大把的年纪,也没有赫赫的战功,老东西总是要给年青人让位,现在赵侯出兵,用出了大量的能战之将,中青的坚固将军们死的死,胆寒的胆寒,在目前的情况下,赵国可以说是大将凋零。

而于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字,稳!国不稳,如何能成!如今,赵国的确是可以再出一支偏师,但这支军队的军力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交给一个不当之人,失了这支军马,那对赵国接下来的情况是雪上加霜。可如果保住了这支军力,哪怕是开入了皋狼城,那对剩下的事都有帮助。就算和谈的话,对赵国也会有一点的帮助。瞧,赵国还有军力,还有底气。

当然,既然先前的兵马都打败了,现在赵军能调集的兵力也不会超过五万,这样一来,兵力就更紧张了。对此,一向自认老成的丞相太戊午也是感觉举步维艰。突如其来的失败,一下子让赵国的国情变得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纵然是老道如太戊午,也感觉肩上沉甸甸的。

宫内静可闻微尘之落。太戊午思量良久道:“滕公可以,这件事情,臣去细说,待到事成,可着滕公带兵出发。臣在会完滕公后,就去见君,臣去之后,太子,国中可就交给你了!”

太子惊道:“父侯有难,儿子不在身边,此大不孝也。”太戊午道:“国事之大,岂可无人监国,君侯要见臣,那邯郸就只能留太子在此。要知道现在邯郸兵微将少,万一出事,岂可等闲视之?国后向来不问国事,国中大小事物,有武高和狐不疑在,你当慎之。”

太子道:“可是……”太戊午叹气,道:“君侯那里,一切有我去说,殿下可以放心,要知道……”太戊午手向南指。太子顿时明白,他到底不是傻子,道:“二弟……”说了这两个字就再不多言。再傻他也是知道,父侯战败,二弟手中的五万大军就成了赵国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之大,足可以让赵国日月变新天。假如赵国的邯郸里一个镇国之人也没有,那国家的中枢就会出现运转不灵的动荡,所以在这个时候,国中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没有人的。既然赵侯遇事要见丞相太戊午,那么国家只有留下太子语。这是必然。在赵侯的心里自然是想要太子亲自带兵来救自己,只是现在有太戊午在,他可不能那样做。

两人说了一顿,终于让太子定心于此。说到底,太子是太子,万一老二起事,真的乱了起来,那太子就不是太子了,二弟就会变成太子,这可是大事,不是说笑的,在权位面前,什么大事都要一边去。春秋小霸郑庄公因为他老妈生他的时候不痛快,是在梦里生下的,所以不喜,而郑庄公老妈后来又生下了公子段,这个公子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郑庄公他老妈心中偏爱此子,屡次向其夫郑武公,称道次子之贤,宜立为嗣。郑武公不同意,以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岂可废长而立幼乎?遂立郑庄公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为公子段之食邑,号曰共叔。从理论上讲,两兄弟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那叫一个亲,从道理上,立长子为嗣,这也是情理之中,可是那共叔还不是为了郑国国主之位,起事谋反?是郑庄公对不起共叔吗?当然不是,郑庄公立位之后就大封共叔,可是共叔却还是举兵为乱,由此可见国中无私焉,再小的事也会生出乱来。特别是这种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