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女临子来回报。公孙鞅并没有到洞香春,或者说他是去了,但那是白天,而且只待了一小会儿,很快他就出来了。据说是直接回府了。也就是说当时的公孙鞅就在府里,只是他不想见公子卬。
由于第二天是休朝,没有朝会,所以公子卬没有理会那新搬到自己府中的案牍,那些东西真是让人头疼,公子卬怀疑自己从前是怎么喜欢这些事的,当这些事都缠在他的头上后他就一个头有两个大了。好在公子卬是公子卬,不是一般人,他理政的才能虽说一时比不上公叔痤的老辣,但却也有轻重之分。
对于现在的魏国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战后的钱财问题,魏国对这些有自己的渠道,顺其自然一切就都行了,而一些小事也给公子卬放到了一边,那些小问题他是不会理的,积下去,积着积着,就没有了。真正重要的是魏国的迁都问题。
由于前段时间的连番大战,这让魏王对自己的安危很上心,在他看来,安邑一点也不安逸,它太危险了,动不动就给三五个国家围住,韩国小动作不断,新的韩侯与众不同,从六国联盟分秦大会上看,不可小视,而赵种的野心勃勃更是众所周知!秦国是魏的老敌了,还有一个不安份的楚,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魏王没有安全感,就是公子卬自己也没有安全感。所以真正的要事只有一个,迁都大梁。
大梁是魏国的第一大城,与黄河北岸的都城安邑遥遥相望。虽说不是都城,大梁的城池规模与街市气势却比安邑大得多。论地利之便,大梁地处丰腴的平原,北临黄河,南依逢泽大湖,水路陆路四通八达,便成了中原地带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三家分晋时,大梁还只是一座小城池。不想自魏文侯起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全力在黄河南岸发展农耕,大梁大大的得了一回天时地利与人和,竟是迅速富庶了起来。随着农耕兴旺,工匠商贾也纷至沓来,大梁便在一百多年间蓬蓬勃勃的变成了水陆大都会,重筑大城池,工商云集,店铺林立,形成了天下第一大市——魏市。更兼列国名士纷纷前来定居开馆,文风昌盛,私学大起,隐隐然便成了中原地区的文明中心。
第178章 朋友还是朋友
古人办事和今人不同,现代人做事,讲得是因事成人,而在古代,则是因人成事。比如说迁都一事,这里面重要的不过两点,其一,城防问题,也就是大梁的城防要加强,城墙要加高加厚,其二重要的就是王宫了。
一般来说,魏人舍不得安邑的是什么?禹王台,但现在国事要紧,也就不得不迁了,所以新的魏宫一定要修得大气富丽!要让魏王群臣能住得舒心舒服,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头痛了半天,公子卬画了一张草图,这里就可见于公子卬厉害的地方了,想他不仅知兵会战,还精通曲乐,现在还会图画纸(羊皮上画的。),这叫一个了不得,事实上,在魏国多灾多难的时刻,魏国能在后来屡历败绩而没有彻底沦落,这里面有着公子卬大量的功劳。
如果他再牛一点,会点武功,简直就可以说是黄药师再世了。
遗憾的是,公子卬是一个属牙膏的,不挤不出力。魏王任命他为丞相,与其说是看重他的才能,不如说魏王想迁都没有公子卬还真不能成事!因为朝庭里懂得诸多杂学的就是他公子卬了,换了别人能是能,可大魏王能放心把宫门建造交到别人手里吗?
魏王用人任事,主要是看出身,在此,小小的一个卫国出身的公孙鞅不入魏王法眼,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魏国走了吴起,庞涓也进不了魏国!庞涓能入魏,说是靠他的才能,这是有一点,但更主要的是他是鬼谷子的门生。鬼谷子是实学者,和大言炎炎空谈误国的儒家可是不同,在战国时,历代的统制者都信服鬼谷子。据说齐国钟无艳(关于钟无艳本来漂亮九成是胡扯的,真正的钟无艳是钟离氏,她嫁给齐宣王时自说其龄,四十多了!一个四十岁的古代女子能漂亮到哪儿去,那是可想而知的。)就是鬼谷子的弟子!一个丑八怪齐王为什么娶?一方面是因为她有真才,更主要的是可以得到鬼谷子(因为钟无盐的确是出自孙膑的门下,说是鬼谷门生也是说得通的,但她并不是孙膑真正的徒弟,而仅止是一个侍女。)门生的支持!
公子卬虽不是鬼谷子门生,但杂学精通,在战国时代,精通杂学不是奇淫技巧,而是通天大能!这也是魏王最终还是要用公子卬的真正原因。你有才能,才会用你,你没有才能,只会没落!吴起如果不是死得早,只怕在楚国一样雄起!当楚国雄起后,最先倒霉的是谁?还不是魏国。错只错在,魏国的地利太差了。好在的是,魏王也算是看出来了,但他的选择却是个错。
儒学者有一句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后世,很多大儒利用这句话去当汉奸,因为对他们来说,当中原正统力量不行不如胡人的时候,就是危墙了,在此,改换一个坚实的后墙,找胡人做靠山,那真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有那么多的汉奸,这里面甚至有两个伪政府,一个是伪满政府,一个是汪伪政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这句话。
魏王在此也有了选择,相对来说,处于韩赵交夹的安邑,的确是大梁要安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