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盖的三千人只剩下了两千多人,全都当了俘虏,而四名贵族拼凑起来的两千多人马在一番厮杀后,也只剩下了两千不到,反倒是进入的一千帝国军没什么损失,彻底接管了王宫。
车盖的命运没有人理会,对于在这次王宫的政变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四名贵族则是从盟友变成了敌人,国王的位子只有一个,可是他们却有四人,没有人甘于人下。而对于四人的心思,李儒也清楚的很,他没有直接把卑君推出来,他还需要让四人互斗,只有这四人也倒下,卑君和帝国对车师后国的统治才会稳固。
第一百六十三章 酝酿的变革
七月,在刘宏回转雒阳前,李儒从车师后国发回的消息到了,车盖成功被诛杀,目前国内的四大贵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处于敌对状态中,他和其他贵族的接触都很顺利,只要帝国军的后续部队开入,就可以把卑君扶上王位。
“车师后国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贾诩你去高昌壁一趟,和袁绍一起把车师三国的事情办妥当再回雒阳。”放下手里的机密公文,刘宏看向贾诩道,现在西域各国都派来了使团乞降,不过帝国目前并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整个西域,根据参谋院的意见,控制车师三国,然后蚕食吞并玉门关至龟兹之间的各国是最稳妥的策略,而刘宏也不打算穷兵黩武,所以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也就以贾诩的计划为止。
“喏。”对于自己要继续留在西域,贾诩虽然没有异议,可是心里总是有些情绪,在西域停留的时间太长,并不利于他在密谍司的地位,不过贾诩很快就调整了心态。
看着离去的贾诩,刘宏皱了皱眉,尽管贾诩善于掩饰,不过现在的贾诩并不是原来历史上那位历仕数主,精于明哲保身的毒士。
刘宏知道贾诩对自己把他留在西域的决定并不情愿,不过现在他身边有能力在西域掌控全局的顶尖谋士只有贾诩而已,而且刘宏对于密谍司也有了拆分的想法,不管什么时候平衡才是他追求的,在形成整个帝国各个军政系统的良性结构前,他是绝不会允许出现失衡的局面,一个权力过大的机构迟早会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现在的贾诩虽然对他忠心耿耿,可是人始终是会变的,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贾诩,刘宏都必须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
七月末,刘宏踏上了返回雒阳的路程,此时他离开帝国的政治中心已近一年,虽然通过驿站系统送来的各种报告都表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内阁省和六部对政务的处理情况还算不错。
和来时的快如闪电不同,在敦煌取得大胜的刘宏起驾回朝时,却不可避免地要接见沿途的地方官员和士绅,虽然刘宏本人并不喜欢这种事情,可是有时候有些事是不能免俗的,而且对于远离帝国内陆的山西百姓以及新加入汉籍的羌氐等百姓来说,这一次是增加他们对帝国的忠诚的大好机会。
从河西四郡开始,刘宏几乎走遍了凉州的每一个郡县,主持了十几处新加入汉籍胡人的宣誓仪式,对于仪式,刘宏看得很重,因为这个时代的人们尊重誓言,一个国家的强大虽然不是靠着仪式和誓言就能成就的,那些成为汉人的胡人也不会因为誓言就彻底忠于帝国,可是它至少能灌输给宣誓的人一种忠诚的信念。
在长安城,刘宏亲自主持了一场冠礼式,国家大事,在祀在戎,身为天子的他每年要参加的仪式并不少,在他看来也并不多一场冠礼式。
皇宫前的广场前,是三辅地区通过竞争而出的五千子弟,他们中有世家子弟,也有普通的农家子弟和那些新加入汉籍的羌氐子弟,不过有一点至少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帝国年轻一代中的精英。鲜红如血的帝国军旗下,五千名穿着赤色采服的帝国青年排成了整齐的方阵,在皇宫前的广场外,是他们的父母长辈,这一次的冠礼仪式由天子亲自主持,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
在礼官的唱礼声中,换上衮服的刘宏出现在了台阶下的五千青年的视线中,刚刚在敦煌城下亲自出阵大破鲜卑十万大军的他此时正是威望如日中天之时,尤其是对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来说尤其如此。
万岁的呼声如山崩海啸般响起,除了广场上的帝国军士兵,每个人都跪在了地上,三叩九拜,礼毕之后,冠礼才正式开始,整整五千人的集体冠礼仪式,刘宏也只能为他们中的十位代表亲自授冠赐衣,并为祝辞。
能够从五千人中脱颖而出的十人,自然除了本身所具备的才具,也有些其他因素在内,比如十人中,两人是羌氐子弟,三人是普通农家出身,其余五人虽是世家子弟,可是却代表了豪族和中小士族,基本上十人涵盖了各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