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

前厅,刘高安静地坐着,浑然没有平时他在人前的跋扈嚣张,三十出头的他看上去富态可掬,一脸敦厚样子,可是没人知道他却是敦煌城内最有权势的商人,死在他手上的人不在少数,在和他做‘生意’的鲜卑人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恶棍,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鲜卑人才极其相信他,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价码,没什么事是他不敢干的。

“刘先生,老爷请你去书房。”就在刘高猜测着这次天子到敦煌和密谍司在城内的布置有何联系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刘高站了起来,跟着面前看上去年纪不大,一身侍从服的青年穿过了廊道,走向了后院的书房,他也是见多识广的人,只是跟了一阵,就发现这个带路的青年走路没有半点声音,简直就和鬼魅似的,恐怕是精于刺杀的好手。

只是一会儿,刘高便进了书法,贾诩招呼他坐下以后,便让那名侍从关上门退下了,刘高这个人他再清楚不过,心狠手辣,笑里藏刀,不过却很识时务,分得清事情,密谍司里凡是要地的负责人,几乎全是刘高这样的人,虽然不像那些培养的探子死士那么忠诚,可是却是最让人放心的。

“参见大人。”刘高给贾诩行了礼,他可不像那些行动组的人将誓死效忠看作荣耀,在他眼中靠着帝国,自己的荣华富贵才能长久,至于鲜卑人不过是群蠢货,他们还真以为能收买他不成,钱财虽好,可是没命享用还不如没有,刘高是个实际的人,所以他的忠诚不会比那些死士差多少,同时他也很懂怎么做人。

看着一副谦卑姿态的刘高,贾诩并不觉得他虚伪,因为这才符合他的商人本性,商人的本质是逐利的,而自己恰恰能保证他的利益,他自然要讨好自己,想到这里,贾诩开口问道,“那些鲜卑人有没有什么动静?”

“暂时还没有。”刘高回答道,敦煌城内的鲜卑探子大多都在密谍司的监视下,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能把鲜卑人自以为隐秘的探子网给剿灭。

“我想他们一定找你接触,以确认天子亲临的消息。”贾诩脸上露出了让刘高感到心寒的笑意,“我要你做的事情很简单,把天子的消息告诉给他们就行了。”

“我知道了,大人。”刘高不是个蠢人,他很快就猜到了贾诩的用意,不过他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担心问道,“大人,这样做会不会陷天子于险地?”

“这不是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把你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贾诩看了眼面前一脸敦厚的刘高道,“这次天子亲临,不要送那些珍奇宝物,天子不喜欢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多谢大人。”刘高心里一喜,连忙朝贾诩道,他刚才的话不过是为表忠心罢了,若是真有什么危险,天子又岂会来敦煌。

“你是个聪明人,这次的事情完了,西域会缺不少官职,到时就看你会不会讨好天子了。”贾诩站了起来,接着走到了一旁的书架,抽了一本书扔给了刘高道,“拿回去好好看看。”说完却是坐了下来,收拾了先前那局残棋,重新一个人下起棋来。

“那我就不打扰大人了。”将书放入怀中,刘高退出了书房,才连忙将那本贾诩扔给自己的书拿出来,凑着书房里透出的灯光,飞快地扫了一眼,接着便愣了起来,因为那书上写的名字是‘儒商’,正是不久前才刊行的书籍,而著述者除了几位学者以外,还赫然挂着天子的名号,很显然这书是天子给商人看的。

回去的时候,刘高便在自己的马车里,看了起来,在帝国的传统观中,都认为工商是民之末技而加以鄙视,虽然说帝国不少豪强就干着商人的行当,可是没人会承认自己是商人,而士人们也都是看不起商人,不过这几年随着天子在工商业上的开发,商人倒不像以前那样给人看不起,不过商人的名声仍旧不太好。

翻着手里的书,刘高心里不由击节赞叹,天子说得好,商人求利其实并不违背先贤古训,追求合理的利益并不与道德有亏,褒成公(即孔子,汉朝地位没后世那么高)并不反对富贵,褒成公所反对的只是不仁不义的富贵,褒成公不是就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自行束请以上,吾未尝无诲矣”这样的话。

看到书里天子提出的“义利合一”的观点,是以公益为利,义利不分,只要是对国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就应该出于“义”去做,即使有所亏损也在所不惜;而有损于国家公众的投机事业,必须舍弃;另外也不应否认工商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伦理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正如褒成公所言,“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而得之,不处也”很快刘高就明白了贾诩给自己这本书的用意,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讨好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