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宰相倒是没有犹豫,自从建宁以后帝国的国政持续好转,帝国税收每年都有盈余,由于天子不像前几位皇帝那样喜欢营建宫室和奢华的生活,再加上国库和内库的分置,让现在的国库里也是有一笔小钱,拨给太学一些倒也无妨。更何况七名宰相也心知肚明,天子让他们同意拨钱给太学也不过是做个姿态,以表示朝廷对太学各种研究的支持,私底下太学最大的研究经费来源还是天子本人。
虽然不知道天子名下开办的各种工坊的收入有多少,但是宰相们很清楚,天子绝对是帝国最有钱的人,而且其财富正在与日俱增,帝国每年的税收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天子名下的各种工坊和商铺上交的,对于天子这种公私分明的做法,他们也很是倾佩,事实上在帝国内部,不少豪强都是大商人,只不过他们同时是大地主,而且没有入市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帝国里被歧视的商人阶层只不过是那些入了市籍的小商人而已。因此宰相们对于天子实质上参与经商这件事也并不是太抵触,再加上现在太学里开了管子一门,而这位被孔圣夸赞的能臣其学说就是讲商业和经济发展的。
继续谈了一些技术问题后,刘宏离开了内阁省,说实话,七名宰相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出他的预期,让他省了不少力气,同时也让他对帝国目前的学术氛围有了一个更准确的把握,他所推动的技术革新似乎统一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旗帜下已经初见成效了,至少务实的帝国官僚们不再轻视各种技术的发展,而太学里的预备官僚们也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在向技术官僚转变,在职的地方官吏们也开始重视起农桑类的技术书籍,现在的刘宏除了农桑和医学类书籍,对于其他的技术类书籍依旧进行着严格的控制。
第一百零一章 这个世上,有谁不愿自己的国家强大!
建宁六年冬末,在刘宏的命令下,帝国正式将高祖皇帝建立皇朝那一年设为汉元元年,以此作为帝国今后贯彻始终的纪元,即使每一代天子在朝时有自己的年号,但是也必须在各种文件后署名汉元纪年,以此进行归档,方便查询。
汉元三七六年,使用了六年的建宁年号被废,而改为昭武,这个有着振奋武备,显扬国威的新年号似乎在预示着剪灭了凉州边境地方势力的帝国在新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将恢复帝国昔日的强盛与荣耀。
凉州,天水以西,原本动荡的局势在三辅大量的粮食进入下,开始趋向稳定,由于铁枪盟的主要首领和骨干在汉元三七五年被破羌将军段颎一举消灭,因此在之后的平乱战争里,一盘散沙的凉州西部羌人部落在帝国压倒性的军力面前,其抵抗苍白而无力。
三十余万凉州羌人,面对的是两万帝国精锐部队和七万被组织起来的郡国兵部队,那些在俘虏营里接受了改造的原西羌人毫不留情地破坏了他们原有的社会结构,那些曾经高高在上,有着生杀予夺大权的贵族们被杀死,他们的财产,牛羊,女人被分给了原本低贱的农奴和牧民。
金城郡守府,傅燮对于这种做法,感到了震惊,原本他以为段颎必然会对凉州羌人挥舞屠刀,却没有想到最后竟然是杀死各部羌人首领和贵族,将他们的财产以帝国的名义分发给普通羌人。
想到护羌校尉李膺写给自己的私信,傅燮觉得也许是自己多虑了,心底里原本对段颎的敌意也莫名地消失了许多,毕竟他只是怕段颎的手段会使凉州的局势失控,可是现在不过半年多,凉州就平稳了下来,而且原本让人头疼的羌人部落问题也被解决了。
雒阳,内阁省,杨赐等七名宰相对于帝国军队在凉州的做法感到了兴趣,以前帝国都是安抚那些内附羌人部落的贵族,没有考虑过那些底层的羌人,现在看起来帝国以前的政策从根本上失误了。
对于七名宰相认为可以向草原推行这种模式,刘宏却是没有表示认同,因为时机还不成熟,而且没有基础,凉州的羌人问题之所以能用那种方式解决,是因为帝国有着七万改造过的羌人俘虏,而且帝国在凉州占据着绝对的军力优势,同时一次性地解决了凉州边境的地方势力,才得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一切。
“今日,朕召集各位,是为了帝国军队整编一事。”建章宫内,刘宏看着枢密院和内阁省的皇甫规,杨赐等人,让杨彪将亲卫参军营根据这几年对帝国军队的观察,将一份总结后的报告递给了他们,现在帝国的军队系统已经掌握在了他的手中。
皇甫规拿过报告后,翻看起来,基本上帝国军队的基础编制没有变化,只是不像以前那般不确定,一军从一两千人到五六千人不等。新的编制为军(11250人)师(3750人)旅(1250人)队(250人)火(50人)什(10人)伍(5人)七级,官衔从伍长,什长,火长,队率,军侯,校尉,将军不等,不过从1250人编制的旅开始要配备参谋50人,另外队一级及以上的军事主官都要来雒阳的细柳营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
而细柳营也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是从地方挑选十岁以上的少年,进入细柳营作为参谋进行培养,而另外一个部分则是作为军官培训。
皇甫规和其他人都是难掩心里的震惊,天子的这几乎是将帝国军队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细柳营里教授的内容他们太清楚不过,除了武技和军事,更多的是忠于帝国,忠于皇权的思想灌输。几人继续看了下去,发觉天子除了雒阳的细柳营以外,同时决定在各郡建立军官学院,以方便甄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