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先生走了,梅香悄悄问叶氏,“阿娘,这位李先生什么来路?”
叶氏低声跟女儿说道,“李先生家里原是不错的,娘家也是富贵人家,自幼丫头婆子一堆,学了一肚子的本事。后来因早年丧夫,家道中落,她又要抚养独子,才出来挣碗饭吃。她这回从府城过来,把儿子也带过来了。我见过那孩子,和慧哥儿年纪差不多,懂事的很。如今在明盛的学堂里读书,娘儿两个就住在咱们家里。”
梅香忍不住感慨,“这么好的人,命运却不济。阿娘一年给她多少束修,我出一半。”
叶氏笑了,“不要你出钱,我都给了。因她家小子在你弟弟学堂里读书,咱们家包他们吃穿住,李先生一个月额外只要一两银子,另外的年节礼,全凭咱们的意思。”
梅香想了想,“那等过年过节的时候,我送李先生一些礼。一个年纪轻轻的妇道人家,出来挣口饭吃不容易,还要养活儿子。”
婉柔也在一边插话,“可不就是,跟李先生比起来,我就是个吃白饭的。”
叶氏连忙拦住她的话头,“胡说,你怎么能吃白饭呢,你如今可是立了大功了,好生养身子,等明年过了年,就能生个胖娃娃。”
梅香立刻双眼发亮,“弟妹可是有喜了?”
婉柔有些不好意思,叶氏帮着解释,“可不就是,才上身的,我也没出去说,你知道就好。李先生有李先生的好,你们有你们的好,可不能妄自菲薄。”
梅香扑哧笑了,“阿娘如今说话文绉绉的。”
叶氏用手指头点了点女儿的额头,“我这不还是怕给你们丢脸,我一个乡下妇人,知道什么是文绉绉!”
说笑之后,梅香又问叶氏,“阿娘,虽说不用交束修了,我要给青莲预备些什么东西呢?”
这话把叶氏问住了,她也不太懂。
婉柔帮着解围,“姐姐,笔墨纸砚咱们家都有。我听说李先生还要教她们姐妹弹琴吹箫,还要下棋。姐姐给外甥女预备一张琴,一根竖笛,再加一管箫,围棋也预备一副,不管用不用得上,咱们先预备着。”
梅香一一记住,“我回去就准备。这回我又沾了娘家的光了。”
叶氏连忙说女儿,“胡说,什么沾光不沾光的,都是你该得的。他们兄弟两个,哪一个你没有帮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