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在一个小山包上,几个将领模样的人纵马立于高处,如同阅兵式一般检阅着行进中的那一列列士兵。

那群将领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将显得鹤立鸡群,他穿着大约属于上个世纪的元帅军服,头戴传统的奥地利蓝色军帽,金色的帽徽几乎占据军帽的整个正面,衣领由两片醒目的鲜红领章所覆盖,上衣镶嵌着两排明晃晃的大金属扣,灰色裤子两边绣着金色的条纹;其他军官的军服色调也基本一致,只有领章和裤子上的条纹颜色黯淡一些,一个骑兵手持一面金黄色的大旗表情严肃地立于他们旁边。

下面行军的奥军士兵4人一排,组成一个个长长的矩形队列。士兵们大多戴着镶嵌大徽标的蓝色军帽,蓝色上装、灰色裤子与以前的普鲁士军队非常相似,领章和袖口都是传统的鲜红色。

那位白发元帅就是奥军主要统帅之一,弗里德里希大公。此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涌动着的深蓝波浪,大公心里不禁豪情万丈,他麾下4个集团军百万大军正在紧紧追赶伊万诺夫将军的俄西南集团军群。正是这群俄国人,在半个月前打得奥匈联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弗里德里希发誓要好好出出这口恶气。不过若是没有德国东普鲁士军团突然从俄军后路杀出,他和他的士兵不出意外的话将被俄军彻底击溃,同时在加里西亚损失了大批优秀而富有经验的官兵之后,奥匈帝国的军队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战争结束后整个帝国也被列强瓜分,使得奥军在后人心目中仅留下一些模糊不清的印象。

实际上,奥匈帝国是个民族结构极其复杂的国家,据统计在战争爆发之初,奥匈联军的民族构成包括31%的克罗地亚人、20%的匈牙利人、16%的德奥裔人、14%意大利裔、12%捷克及斯洛伐克人、4%波兰及罗马尼亚人、3%的斯洛文尼亚人,这样杂多的民族构成给训练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个奥匈联军的军官如果不会讲4种以上语言,便不能算称职。

奥匈帝国所有20-43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服兵役,因此战争爆发时,奥匈联军是欧洲当时规模最大军队之一,其可以动员的兵力达到370万,仅次于沙俄的650万和德国的450万。

奥匈帝国曾雄霸欧洲,20世纪初仍是显赫的强国,开战之初它的工业产量居世界第六位,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4。奥匈帝国拥有发达的军火工业,斯科达兵工厂是世界最大兵工厂之一,在欧洲享有盛名,但奥匈国内民族众多,矛盾纷织;教育落后,军队中的文盲士兵众多。因此奥匈帝国的军事机器效率低下,与沙皇俄国一样外强中干。

虽然奥匈帝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但是为了报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的一件之仇,他们将相当一部分军队投入到塞尔维亚战场,然而开战之处入侵塞尔维亚的三个集团军居然被塞尔维亚老将普特尼克带病击败,1914年9月,奥军再度发动的第二攻击又遭败仗。正是出于这个缘故,尽管有德国后备军的支援,奥军在面对俄军时还是常常显得兵力不足,他们在8月末遭遇败仗之后没有及时得到足够的援军,险些一败再败。

现在,弗里德里希大公和他的军队是以胜利者的姿态追赶俄军,并且大踏步行进在通往华沙的道路上。世界对于这些奥匈联军的官兵来说是如此美好,秋天已经渐渐到来,他们赶着在冬季来临之前攻入俄国腹地,争取早日结束这残酷的战争。

波兰地区第二大城市罗兹目前已经成为俄西南集团军群的前沿阵地的重心,俄军指挥官伊万诺夫将军最近这一个月都郁闷万分,他的集团军群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然而那支神秘的德军部队从东普鲁士突然插入自己背后,自己接连派去的两支部队——由鲁兹斯基将军指挥、从各集团军中抽调而来的23万部队,列茨斯基将军指挥的完整的第9集团军23万部队,先后被那支德军部队围歼和击溃,结果让奥军得到了喘息之机。现在就连阿格列尼大公亲率的近卫军部队也被那支德军部队击退,十几万德军已经兵临华沙城下。究竟是继续撤退到华沙与第9集团军会合,还是在这里与奥军决战而让第9集团军独自抵挡德军,伊万诺夫感到进退两难。

虽然自己手里现在仍旧拥有4个集团军90多万官兵,但是伊万诺夫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在与奥匈联军作战之处,他的西南集团军群与对手兵力相当,都只是刚刚超过100万士兵,经过一番鏖战之后他的部队渐渐占据上风,对手的损失也比他多将近一倍,而且俄军后援部队比奥匈联军要多上许多,在8月之后已经陆续有40余万俄国部队抵达波兰,但是那些后援军队大多都是临时征召的新兵,缺乏作战经验和武器,大炮更是少的可怜,现在这个西南集团军群与2个月之前的那支部队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富有战斗精神和作战经验的老部下已经损失大半,五分之一的士兵没有武器,由于德军占据了一条主铁路线,伊万诺夫的后勤补给只能依靠下的一条铁路线,然而现在他得到的补给却远远低于以前的一半。由于国内战争准备不足,大部分俄军部队缺乏的不仅是枪支弹药,连食物也日渐紧缺,这迫使俄国士兵们不断对波兰人进行掠夺,以至于波兰人渐渐站到同盟国一方,一些波兰人甚至开始向德奥军队通风报信,或者直接破坏俄军的通讯设施、提供俄军假情报。

心急如焚的伊万诺夫同时向莫斯科发去求援电报,莫斯科同意西南集团军群放弃波兰,并命令阿格列尼前去接应。阿格列尼表示他的部队会立即从明斯克出发,但是他的部队需要至少一周时间才能抵达华沙附近配合西南集团军群撤退。

“一周时间……”失望的表情布满了伊万诺夫布满皱纹的脸颊,不过阿格列尼的态度无可指责,刚刚损兵折将的他能够前来接应他们撤退就已经不错了。

“通知第3、第4、第5和第8集团军,全线平行向华沙后撤,各集团军注意互相掩护侧翼,争取在后天,也就是9月30日之前撤到华沙,之后各部队有序地通过华沙-明斯克铁路撤往白俄罗斯地区。通知列茨斯基将军和他的第9集团军,在我们撤退到华沙之前无论如何都要守住那里!”伊万诺夫没有想到,这道简单后退命令引起许多军官的误解,后退几乎演变成为一场无序的溃退。

俄国西南集团军群的第3、4、5、8集团军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混乱最先出现在南面的第8集团军,一个哥萨克骑兵军的军长以为先到华沙者先行撤回白俄罗斯,听闻德国东普鲁士军团养着一大群吃人怪兽的他当即带着自己的骑兵扬尘而去。这时奥匈联军的一支侦察骑兵部队正好出现在第8集团军西面不远处,使得第8集团军其他几个步兵军以为奥军主力已到,纷纷扔下大炮和辎重掉头向东逃跑。在这之后,第5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与奥军先头部队在一片树林附近交上了火,结果战斗愈演愈烈,双方纷纷召来后援部队,奥军先头部队仅有1个骑兵师和一个铁皮卡车团,看到对方人数远远多余己方,他们仓惶向后退却,俄军指挥官则带着自己的部队进行反击,最后第5集团军一半的部队都被吸引在了这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