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为如此,周重想要整顿吏治,自然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官员身上,最重要的还是对下层的小吏们的改革,而想让这些小吏们不贪,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看到升迁的希望,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少数极为优秀的小吏,才能够被提拔为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周重就提出了打破官与吏之间的壁垒,日后只要考核达到一定成绩,并且通过都察院考核的小吏,按律都可以被提拔为官。
除此之外,周重还彻底废除了小吏与官员之间的共生关系,毕竟小吏们的俸禄都是官员私人提供的,如此一来,这些小吏就像是官员的家仆一般,甚至还会被官员随意的解雇,这样一来,小吏受到官员的节制也就太大了,于是为了解除小吏依附官员而生的情况,周重再次规定小吏的俸禄也将朝廷提供,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俸禄,而且与官员一样,都是由当地银行代为发放。
小吏们有了升迁的希望,而且想要升迁,就必须表现的足够优秀,这样一来提高了小吏的工作积极性,也能让他们自我约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捞钱,毕竟都察院可不是摆设,想要通过都察院的考核,只靠作假根本不太可能。
另外小吏的俸禄也由朝廷统一发放,这让他们摆脱了官员的控制,成为官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另外为了提高小吏们的整体素质,周重还规定无论是科举还是国子监出来的生员,都必须在地方上从小吏做起,这样一来,即可以提高小吏的整体素质,也可以增加这些人的官场经验,不会像以前那样根本不懂得如何施政。
周重这些关于小吏们的改革,自然得到所有小吏的支持,毕竟只要是人,都有上进的欲望,特别是身处官场上的小吏,更是明白一个官身是如何的重要,以前是可望而不可及,现在周重的改革却让他们所有人看到希望,所以这些小吏自然都是举双手支持。
但是相比小吏们的支持,官场上的阻力也同样很大,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那些官场上的顽固派,他们认为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两者身份上有着巨大的差距,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以前提拔小吏为官只有极少数,但那只是对一些极为优秀的小吏的奖励,现在若是大规模提拔小吏为官,那日后他们这些官员又将如何自处?
除了上面那些顽固的官员外,另外就是那些读书人了,这些读书人要么是准备参加科举的举子,要么是国子监中的生员,本来他们只要通过科举,或是从国子监中毕业,就可以得到官身,可是现在周重的改革一出,他们却只能去做小吏,虽然时间并不长,但依然让他们十分不满,认为有失读书人的体面。
官员和读书人在这个时代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所以他们的意见谁也不能忽略。而小吏们的数量虽然更多,但他们却没有什么话语权,更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诉求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只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周重和内阁的身上。
对于那些反对官吏一体的顽固官员,周重并不放在心上,毕竟这些官员大都是一些迂腐之辈,甚至连脑子都有些不清楚,因为但凡有点脑子的官员,都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反对这件事,毕竟他们平时都要依靠小吏办事,若是他们反对这件事的话,那就是与整个小吏阶层为敌,到时别说其它了,就是他们手下的那些小吏都会把他们当做敌人。
不过相比那些顽固的官员,另外一个读书人阶层可就太麻烦了,一来他们数量庞大,别的不说,光是国子监就有上万的生员,至于全天下的读书人,估计最少也得在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几乎掌控着整个大明的舆论走向,所以周重也不敢轻易得罪。
对付这些读书人,还是要由读书人出马,周重这个伪读书人显然不行,所以他就把焦芳和王琼等人的召集起来商议了一下,结果王琼却是笑呵呵的讲出了一个办法,而且立刻得到了焦芳等人的赞赏,这也让周重对王琼的才干更加赞赏。
王琼提出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日后大明的读书人只需要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安排到官府出任小吏,国子监出身的生员同样也不需要修完全部的学业,只要是能够在国子监通过两科以上的学业,那么这些生员就可以同样出任小吏。至于通过科举和能够从国子监正式毕业的生员,他们的起步则更高一些,可以在京城的一些关键部门,比如六部、都察院、甚至是内阁中为吏,要知道在这些核心机构里做小吏,日后的升迁速度和机会都要大的多。
王琼的这个办法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变化,只是将出任小吏的读书人要求降低了一些,然后又给那些高端的读书人一个优待,但也正是这点小小的改动,却让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十分满意,特别是将读书人为吏的要求降到了秀才这一条,更是将大部分读书人拉拢了过来。
其实说起来也不奇怪,大明的读书人虽多,但真正能够通过科举的毕竟是少数,至于国子监也不是那么好进的,没有门路或是没钱的,根本就不要想,而且每年毕业的人数也不多,所以对于大部分读书人来说,都只能止步于秀才和举人这个阶段,特别是秀才这一阶层,更是占了读书人的绝大部分。
也正是这种情况下,王琼规定只要是秀才就能进入官府为吏,而且现在小吏只要做的出色,日后就有机会为官,让这让那些对仕途没有信心的读书人自然都十分欢迎,毕竟就算考不中,日后也有个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