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统计了手头的产业,似乎没有能快速来钱的路子。
田产倒是有不少,但红薯才刚刚推广开,至少得等大几个月,到过冬时才有收获。
那牲畜虽有不少,可目前还都是幼崽,远没有到创造利益的时候。
饮冰坊的收入,近半要供应韦敏的粥铺,剩下一半,也都花在牲畜和修码头之上了。
思来想去,都找不出筹钱的路子。
李佑长叹一声,只能带着无奈打道回府。
……
自齐州城往西北方向,约百里路便能到博州清平县。
清平县距贝州极近,距离崔氏老家武城县不过几十里路,自然属于崔家势力范围之内。
这清平县令,不出意外地落到了崔氏宗族手中。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二房嫡系,虽算不上崔氏最为核心的嫡系子孙,但在同代几十人中,也算是颇有些地位的。
他执掌清平县数年,牢牢把控清平盐政,多年经营之下,已将附近州县的盐市尽数掌握。
可以说,他这个小小县令,比之博州刺史还要重要得多。
究其原因,自然是清平县有令人眼馋的资源——盐井。
不是没有人打过这盐井的主意,前几任博州刺史,都有人生了念头,要给崔浩升官,将其调离清平县。
但崔浩是抵死不干的,名为提拔,实际上那些刺史打什么心思,崔浩岂能不知?
结果不出数月,崔浩仍稳居县令之职,反倒是那些动了心思的刺史,一个个被调任他地。
清河崔氏之能,由此可见一斑!
顺风顺水地做了这么些年的县令,替崔家挣了不少银钱,崔浩也算是顺风顺水。
他生得高大富态,面白而丰须,在中原文化里,算是读书人中的美男子。
但这两天来,崔浩过得不大好。
现今的崔浩,脸色憔悴了不少,面上胡须邋遢,鬓间华发竟已露出些斑白……
似乎他整个人,这几天里突然老了好多岁。
这自然是因为他最近收到个不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