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大见状,暗道不好,紧忙转变了口气,恳求道:“小侯爷,小人并非是那不识趣的,还请爷听小人把所求之事道出,再下决断不迟。”
赖大见徐穆秋没有动弹,紧忙接着说了了下去。
“当然,无论此事成与不成,这婢子都归爷所有,就当小人与爷结个善缘。”
虽然徐穆秋厌恶赖大行径,但不得不说他想要晴雯。
倒不是为了大千功德镜给的善功,而是每每读到晴雯含冤病去,徐穆秋就在想,心比天高的她,到底是命比纸薄。她一生要强却寥寥收场,而他现下却有为晴雯逆天改命的机会。
他无比心动,不想因个人喜恶而错过。哪怕面前的晴雯并不清楚她今后的命运,但徐穆秋知道,如果不做,他往后余生,良心实在难安。
想到这,徐穆秋对赖大轻轻点头,示意让他说下去。
赖大见徐穆秋似有意动,心中大喜,忙开口说道。
“谢小侯爷开恩,至于,所托之事,请容小人从头到来。”
原来赖大今日所托之事,与他独子赖尚荣有关。这赖尚荣是赖家三代,今年二十有五。本就是个家生子的命,但全赖家两辈人,六七十载的不懈努力,终于换得了主人贾家给的体面。
这体面就落在了,赖家孙辈,赖尚荣身上。他一落娘胎,就被放出府来,脱去了奴籍。照道理说高门大户的世奴,能脱籍恢复平民身份,已算是主家天大的恩典。
但这赖尚荣可能算得上是祖坟冒起了青烟。荣国府不止给他脱了籍,在他将将弱冠之时,赖嬷嬷还通过贾家帮他捐个前程,让他有了出身。可以说,这满神都城大户人家几辈子的世仆都算上,如他这般也挑不出来一二。
但就是这般,令所有世家仆从都要艳羡不已的出身,赖家仍不知足。这赖尚荣乃捐官出身,虽有了官身,却没有官位,这原因正出在了朝廷身上。
大庆一朝可谓是武功赫赫,威震四方。只是连年征战,边患却还像野草一般,烧都烧不尽。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就要白花花的银子,就算是玄宗皇帝也难为无米之炊。但异族、边患可不会管你有没有军饷,这仗还是要打的。
军情如火,没有钱粮就要想出办法弄来,这办法就应在了捐官身上。玄宗皇帝也是无可奈何,只能点头同意,仅在京兆一地就捐纳出各级官员两万有余,可想而知整个大庆朝到底有多少。朝廷上下,官位有限,捐官就得等候实缺空下,才能走马上任。
这种情况用一句僧多粥少都无法完全形容,就是明抢都未必抢得到。不管你家世如何雄厚,也总有比你还要厚实的。
赖尚荣就是这般情况,捐官候补,一候就是五年,却还未补得一官半职。赖家众人皆视赖尚荣为全族前程所在,心中怎会不急。可就算赖嬷嬷厚着老脸,央求了贾母无数回,却仍是半点动静不见。
其实这也只能算是平常,光凭他家武勋的身份,就不会受到文官清流的待见,何况还是吏部那等手握重权的要害部门。更何况荣国府已非鼎盛之相,大不如从前,谁还会给一个不受皇帝信重的二等人家面子呢?
没看见,荣国嫡长孙辈贾琏、琏二爷,捐了个五品同知的官,照样在哪老实待着,等待补缺吗?这贾府正牌主子都没补上,哪里还管得了一仆人之子?可见贾府不是不愿,实是不能。
以赖家赖嬷嬷为首几人,有哪个不是人精?央求几次未果后,便已看出了贾府的虚实。
可主家不帮忙,这做仆人的更加是无能为力,只能陪着赖尚荣苦苦等待实缺的到来!
贾府众多主人做梦都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件事,原本在仆人眼中如同参天巨树般的形象轰然倒塌。最了解你的往往是自己人,赖家人已看出贾家繁华背后的腐朽,这富贵怕是长久不了。
从此,赖家几人更加肆无忌惮的利用手中的权利,攫取属于贾府的财富,以备自家后路。如果从红楼中赖家的结局看,他们此时的决定是极有远见且成功的。
蛇有蛇道,鼠有鼠道,小人物亦有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当然这是后话,话要说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