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页

这两日赵教谕拎着今年要下场乡试的秀才去内间谈了话,夏修贤出来时脸色相当不好,应该是赵教谕将乡试前临朔郡学政官巡回坐镇科考的事说了出来。

巡回坐镇科考一般不会太严格,主要是郡城郡守大人考察一番地方各县学子的学问程度,从而对收上来的考卷进行分类细查,以便决定今年乡试录取比例为多少才合适。

乡试三年一考,每回乡试都会累积很多往年没中的学子,年复一年,下场的学子越来越多,为了得到一个有效的数据,朝廷决定在正式乡试前让各郡学政官亲自出题考究一番当地学子三年后的水平,以此来定考中名额多少。

此举传达到地方后,一些学子开始自作聪明起来,故意在学政官巡回科考时错答或是少答,以此拉低整个学子们的平均水平,然而这些涉世未深的秀才终究是比不过朝廷的老谋深算。

盛言楚翻过嘉和朝的国史,上面记载着初次各地学政官巡回坐镇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学子插科打诨的场面,对此朝廷亦有对付的法子。

国史上说,那一年各地正式下场乡试的秀才数量只有从前一半的一半,至于在巡回科考中故意拉低平均分的读书人均被学政官严厉责骂后踢出了当年的乡试名单。

杀鸡儆猴的效果非常好,近几年来,各地的学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因为朝廷有规定,学政官有权在巡回科考中对那些见闻不广德行缺失之类的学子进行罢黜贬责。

当然了学政官不能无缘无故不让秀才参加乡试,秀才若觉得不服,大可上诉朝廷,只是这一来一回,肯定会错过当年的乡试。

其实最重要的是,秀才人微言轻,便是找上京城,也几乎没有胜算的可能,学政官身为一郡之守,怎么可能在京城没有人脉?想捏死一个小小的秀才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

不过朝廷对学政官贬斥秀才不许参加当年乡试的原因也有要求,学政官主宰读书人权利如此之大自然也有约束。

乡试大比之年若某个郡出现秀才在巡回坐镇科考中被贬,朝廷会立马派出相关监试官去当地调查,此等监试官会有回避政策,行事公正,为人铁面无私,若查出是学政官徇私枉法,那学政官的乌纱帽就不保了。

朝廷维护学子的做法让众多秀才安了心,但朝廷亦有其他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凡家族亲眷有重大过失的秀才,均不准应试。

有关过失是否重大,这个弹性问题就单看学政官的评判了。

盛言楚初次看到这种规定的时候,心里略略有些不爽,但嘉和朝是封建王朝,终究还是官宦一手掌握着他们这些蝼蚁的生死。

夏修贤担心之处就在这,夏家家主夏侯中身上背着逼迫良民卖身为奴的重案,夏修贤之所以没有下狱全因夏修贤年幼没有掺和进来,但古代一贯讲究父罪子承的说法,夏侯中被抓后,夏修贤表面上相安无事,实则背地里不知道承受了旁人多少白眼和怨骂。

盛言楚跟张郢打听过卫敬的为人,道:“你爹贩奴避税的事已经得到了惩治,且夏家的家财悉数都被抄尽,我猜卫大人应该不会迁怒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