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 !
张世鹏领会了朱树人通过姚启圣传达的试点思路后,倒也没有含湖。
在此后短短两个月中,随着小康二年杭州府的秋税征收工作逐步推行,一些惠民的新政也逐步宣扬了开来,并且很快有了第一批愿意试水的人。
“诶?听说了么,朝廷今年居然在我杭州府搞了一个试点,凡是家中田产少于水田十亩、山田二十亩的农籍百姓,足额缴纳完税粮后,都可以申请问官府借贷银子!听说至少能借贷二十两呢!
如果家里原本有几亩水田,能以这些田地作为抵押,一般借到五十两都不是问题!听说最高的个别例子,有借到七八十两的!”
这一类的消息,很快在杭州府各县疯传。
而且每当口口相传时遇到质疑,立刻就有人能拿出铁证,说隔壁村或者隔壁乡的谁谁谁,真就借到了银子,然后把想要进城务工改工籍的两家邻居那点零碎田盘下了。
听说龙井山上某原本只有七八亩山田种茶的农户,把左邻右舍兼并了之后,最多有扩张到二十五六亩之多的。
而听说他的左邻右舍得了卖地的本钱后,合股进城、改行开炒茶茶行,干得也不错。
诸如此类的故事越传越多,大多数淳朴农民听到后也就信了。
不过无论什么时代,自认为冷静理中客的声音肯定也始终存在。
尤其明朝浙江北部几个府读书人太多,有大把大把识点字但却连童生都捞不到的农夫。因为没有功名,所以这些人一辈子都需要持续缴税服徭役,但识字的优势,让他们好歹会解读一二朝廷的政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其中阴谋。
“这肯定是朝中有奸佞阿谀谄媚之辈、想要在力推新法上做出成绩,把指标考核做漂亮以讨好上官!”
“这种‘典型桉例’,估计是官府的喉舌在那儿刻意散播的吧,估计一百个里也未必有一个,逮到了就各种嚼舌头。”
要不是百姓们终究不是穿越者,说不出“幸存者效应”这样的专业术语,怕是直接就要开喷怼脸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明一朝,秀才如果一辈子坚持参加乡试,最后终生考取成功举人的概率,大约是二十几比一。
但绍兴府、宁波府能惨烈到七八十个秀才卷一辈子才能卷出一个举人。杭州府没绍兴府宁波府那么惨烈,但五六十个秀才一辈子出一个举人的烈度还是有的。
这样的环境,让老百姓不太好骗,民间识字的农民太多了。
一些明明白天还在挥锄头的人,居然也会读过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的典故,于是一群心思最活络的,立刻就想到了前宋王安石青苗法的钻空子薅羊毛桉例。
朝廷居然敢给农民借钱?那必须好好教教朝中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人,什么叫世道险恶!
这种情况,估计也就跟后世21世纪,某些“网贷要命一条村”差不多。后世的2网贷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但偏偏也有一些命硬的老赖就是能治他们。
这些人往往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跟薅王安石青苗法羊毛的北宋青皮无赖其实是一类人。
虽说朝廷这次立的给民间贷银子的法度,跟王安石青苗法还是差异很大,比如要求是农籍、而且得是田地少于十亩的人家才能贷。
这样的话,就把已经是工籍,或者至少是一分田都没有的光棍破落户,排除在了申请放贷的人群之外。也就把大多数可以钻空子的人群给屏蔽了。
可惜即使如此,要做到百分百屏蔽薅羊毛,也是不可能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在钻法律空子方面的对抗,那都是能者上庸者下,全靠自然法则物竞天择,可以最快筛选出可行的薅羊毛毒计。
智商不行的人很快就会被抓,智商够高够隐蔽的就能成功,然后他们的经验就会扩散开来,让旁人反应快的学走。
于是乎,在自然法则的卷杀下,张世鹏治下很快开始出现各种奇葩规避计策。
比如有些农户,原本也符合申请贷款条件,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破落户,而是还有那么一亩三分地,或者七八分地的。这就属于朝廷允许的“有地,但少于十亩,所以可以有资格申请贷款买邻居的地”范围。
但是,因为他们的地太少,放弃或者再转卖也不可惜,又或者是这些人原本就心思活络,存了想要转工或者转商的念头,没打算保留农籍。
于是,民间就开始出现“明明有三家邻居,甲的田相对最多,想要把邻居乙丙的田买了,让乙丙进城当工人,甲家的水田数也可以因此突破十亩”。